明十三陵墓主生平政绩,前面分别有明十三陵墓主生平政绩简介(一):朱棣领头三帝继往开来创盛世,(二)六帝在位百余年,中兴贤君独一位。两篇中对明朝前期和中期的明十三陵中帝王做了简要介绍!今天主要说下明后期的几位帝王如何导致明朝江山日薄西山的!
十、明十三陵定陵墓主一朱翊钧
明代一朝,昏君诸多,唯神宗为败家之君,奢靡最甚。在位最长达48年,但贻害最深,为君无大气只贪小利,以金钱珠玉为命脉,投巨资建陵墓;万历晚年荒于朝政;任用贪婪佞悻之臣,致使国运不转,欲振不能,史家称之: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史家之说多于贬抑,实则神宗早期施政重在军事上,亦有胜说,并非史人所说,是一个平庸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穆宗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年)出生,隆庆二年(年)立为太子,隆庆六年六月初十(年)继皇帝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万历48年逝于紫禁城宏德殿享年58岁。
神宗十岁君临天下,其母慈圣皇太后委托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主理政务。在政治上张居正奉行服从朝廷统一号令,监督官吏尽职恪守,对外维持主权尊严的方针。采取选贤任能,倡廉惩贪,奖勤罚惰等吏治方案。在经济上,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抑制瞒田漏税的势豪地主,把各项赋役合并为一,按田征银,从而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稳定了民心。他启用水利专家潘季驯督治黄河,整治故道,屯垦荒田,使农人有地可耕,并减少了黄河流域水患灾情。
张居正重用前朝名将戚继光等忠勇将领加紧练兵,整肃军务,增强武备及边关防御。使南北边疆泰之安然。在张居正的主理下,明中叶一度呈现国库充盈,边防巩固,政令畅达的最好形势。
对于小皇帝,张居正无比忠诚,有时忠诚的有些肉麻,张居正在奏折中说:“今伏荷皇上天语谆谆,恩若父子”,40岁的张居正竟把10岁的神宗比作父亲,听来倒也有趣。他为神宗安排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宫中之事,无论大小,他都要细细的跟神宗汇报,小皇帝对张居正也十分尊重,从不指名道姓,总以先生相称,听说张之父母均在,还赐予很多东西,张偶感风寒腹痛,神宗还亲手调剂辣面汤款待。
10年后神宗已成为一个成熟的青年,要么是十年中张大权独揽,影响了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要么是压抑十年的权利欲的驱使,踌躇满志的万历要成为大权独揽的真正皇帝,要成意愿必须摆脱张居正的影响,年轻好胜的逆反心理以及长期受张的约束之下的心理变态的发泄,使万历充满了施展权力的渴求。
“威权镇主”神宗当然不让,年张居正去世,20岁的神宗终于缓一口气,出于报复,神宗亲政两年后,下令抄没了张居正的家产,夺其官爵封赠,一些未来及撤出的妇孺被封于张府,高墙大院又有官兵把守,十几口人被活活的饿死,张居正的长子也被逼自缢而死,神宗终止了他多年经营的改革措施,使国家陷入了由治入乱的恶性循环。
由于张居正务政严正且专权过分自信,没有给皇帝既时立威;执法中得罪了很多皇亲国戚及佞悻之臣,就连慈圣皇太后也没有为张居正说句话,死后遭受了很不公正的待遇,清算张居正是神宗亲政的基础,万历认为,推倒张居正也就树立了皇帝自己的权威,神宗称张居正“罔上负恩”,由此看,神宗又何尝不是忘恩负义?
对于这样一位皇帝,如果有人加以褒扬,实数不知深浅。但从万历从政早期看,他绝不是一位无能之辈。神宗是一位权利欲极强的人,万历一朝的大事,如万历三大征的胜利都是在神宗布置下进行的。
神宗对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十分重视,在战争过程中对前线的将领充分的信任,对于失利的将领果断的给予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那么神宗是怎么从一个立志有为的皇帝,变成一个荒怠的皇帝,又堕落的如此厉害呢?一是神宗过于宠幸郑贵妃,造成宫廷即位之争失利,二是神宗及其厌恶和无力制止大臣的朋党之争,三是他过分贪欲酒色,身体虚弱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臣子误政。
神宗死后的三百多年后的年,定陵被挖掘,尸骨复员的结果是,头顶至脚的距离是1.64米,脊柱后突,是个驼背皇帝,奢靡的宫廷生活毁了神宗的身体,也毁了大明王朝的千秋基业。
十一、明十三陵庆陵墓主一朱长洛
短命皇帝史称唯一,己为淫荡所害,害人者为郑妃,起因是她的儿子未成太子。宫廷即位之争历代如此,一代君王也成了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明光宗朱常洛,神宗长子。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生();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立为太子(),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继皇帝位();九月初一逝于乾清宫,在位29天,享年39岁,葬于庆陵。
光宗虽是万历长子但不是皇后所生;一天,万历去母亲宫中请安,偶遇宫女见此女清秀美丽,欲生临幸致使王氏怀孕有了光宗。神宗对自己的皇后毫无兴趣,从不同宫而居,对给他生了皇子的王氏也倍加冷落。他钟情于淑妃郑氏并与之真心相爱,不足三年就将其晋升贵妃,地位高于光宗的母亲王氏,终日不离左右。皇后被冷落它宫,王氏更被软禁。
神宗六岁时即请师教读,并立为太子。光宗到了十四岁还是个文盲,在众臣的督促下,才为光宗请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神宗横加干涉,致使光宗不时辍学。后来郑贵妃生子朱常询,神宗意立为太子,并对他百般呵护,遭孝定皇太后与众臣极力反对,只好立其为王,留在宫中迟迟不去上任,在皇太后的百般督促下,神宗无奈忍痛送朱常洵异地为王。
送别时神宗老泪纵横,惜泣而别。光宗立为太子后,方有幸砸开锈锁拜见母亲,王氏长期遭冷落、迫害,又不得与子相见,思念冷寂身心憔悴已病入膏育,奄奄一息,母子相见抱头痛哭,王氏看到即将当上皇帝的儿子,悲喜交加,一悲一喜一命呜呼。
神宗曾许诺郑妃立常洵为太子,并写好手谕留郑妃保存,她盼望着儿子继位,自己理所当然的成为皇太后。立储前郑妃决定一搏,保存的手谕已被蛀虫咬坏,无据可依,眼睁睁看着光宗立为太子,心中无比仇恨,她一直伺机策划谋取皇太子之位,并不择手段的对光宗进行谋害。
年的一天傍晚,一个手持枣木大棍的大汉,从东华门闯入宫中,打倒守卫太子宫门的内官,顺势冲到殿前的屋檐下被卫士捉住。后经发司会审,此案与郑贵妃的内官有关。此事神宗心知肚明,假意出面干预,没有查明就草草收场。史称“梃击案”。
光宗继位后,郑贵妃转而对光宗进行拉拢。她深知光宗的弱点,送与珠宝并挑选绝色女子送与光宗。光宗喜出望外尽情淫乐,病倒榻上,郑妃假意关心,派心腹内医崔文升为光宗看病,在郑妃授意下,崔文升下了超量的大黄等通利凉药,光宗体虚久泄每日达三四十次,病势更加沉重。久虚忌大补,这时,有个鸿肿寺承李可灼献上“神丹”,光宗服了含有参茸的热补之药,一丸下去尚觉舒适,服了第二丸时,寒热相绞痛失神脉,于第二天夜里死去。
大臣们纷纷要求将崔文升、李可灼下发司拷问,治以重罪。新登基的熹宗仅有十几岁,宫廷之内,郑妃势力很大,她肯定不会站在大臣们一边;外廷之臣为保官职诸派充斥党争。如此复杂的境况,熹宗也根本无法查清。最后只处以崔文升、李可灼流放罪;郑贵妃安然无恙。一个皇帝的死亡,竟无人坚持彻查缘由,草草了事,一个郑贵妃如此妄为,竟屡次躲过追查,可见当时朝政烂到何等地步。因光宗服之丸丹呈红色,史称此朝廷大案为“红丸案”。
光宗在位时间短暂,未跨年度,经大臣们议定,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七月以前仍为万历年号。这样,在明代历史上就出现了一年有两个年号的情况。
十二、明十三陵德陵墓主一朱由校
农民运动云起,后金势起,外忧不断。内有客魏专权,培植党羽,诛杀忠义之臣。熹宗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宠信阉党,大明江山以近风雨飘摇。
熹宗朱由校是光宗长子。万历三十三年(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年)继位,次年改元天启。天启七年(年)逝世,在位8年,享年23岁。死后葬于德陵。
熹宗不是一个安邦定国之君,继位时内忧外患,长城以北的后金势力逐步强大,已攻取了东北的辽阳、沈阳等城市,大兵压境蓄机向关内进犯。由于边戊松懈,荷兰趁机攻占了台湾。倭寇寇在近海骚扰沿海边民。地方专权横行盘剥百姓,内地农民起义频频发生。
熹宗不思治国务政,整日沉迷于营造游戏与玩乐之中,他操斧锯凿,自行雕制小型楼阁,手艺精湛,胜过工匠,干得高兴时解衣裸体盘地而坐,花钱置物不惜工本,不改顽童性情。
熹宗的父亲年幼包括当了太子时,一直遭受冷落和排斥,更不要说良好的文化教育。可想而知他的儿子更不会受到重视和受到太子般的正规教育。什么治国之道为君之道,更是一窍不通。这与熹宗的政治抱负淡薄不无关系。剩下的只是卿卿我我,玩乐风尘的小家子气。
他不思任用贤臣,以求攘外治国之策,最宠信的是他的乳母客氏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宦官魏忠贤。此二人侍宠妄为,成为主使宫廷内外大事的显赫人物。
客氏,河北定兴县候二的妻子,十八岁进宫,被选为熹宗的乳母。她丈夫死后,一直侍奉熹宗身边达十六年。熹宗称之:业业兢兢,节宣周慎,艰险备尝。对她感恩备至,封她为“奉圣夫人”。她侍宠锦衣束带,甚至乘轿行于宫中,威行宫掖好不威风。
魏忠贤,不过是河北肃宁的一个混混,通过客氏阉割入宫,他百般奉迎又善钻营,加之客氏的推介,被熹宗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熹宗不理朝政,他利用替熹宗处理奏章的权利,在朝内培植党羽,形成了一个能左右朝政的政治势力,史称为“阉党”。魏忠贤内有客氏支持,外有阉党策应,作威作福,专权独断,残害忠臣,使得朝政黑暗国无安宁。
十三、明十三陵思陵墓主一朱由检
崇祯继位后惩治阉党,励精图治,整吏治平复冤案,恭俭勤政。崇祯前朝弊端重重,边关后金崛起势盛,连年灾患,饥民奋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厦将倾已无回天之力。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光宗第五子,熹宗的胞弟。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天启二年封信王,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在中极殿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自缢身亡。在位17年,享年35岁。
崇祯在明代帝王中,是个恭俭勤政的皇帝,他继位时,前朝遗留重重恶政,边关战火不断,连年蝗旱灾害,国力衰弱,他审时度势力主节俭。免除苏杭丝绸贡品,宫人女眷禁衣饰奢华及金冠袍带;自己的御用之物也仅用铜锡及木制品。不论盛暑祁寒他经常召集群臣,在文华殿议政、批阅奏章常常至深夜。
历代亡国帝王,多荒淫无道梳理朝政。而崇祯则比较勤政,一些史学家认为,崇祯亡国是“有君无臣,祸贻邦国”;崇祯自己也认为,他不是亡国之君,而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但是通观崇祯理政的得失,其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崇祯继位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还把持着朝政。朝廷上下吏治腐败,贪污成风十分黑暗。崇祯头脑清醒,果断采取措施,先剪除了魏忠贤的羽翼,最后惩治了魏忠贤。随后罢免了追随阉党的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等内阁成员。将全国各级阉党酷吏尽力扫除。为遭迫害的忠义之臣平反翻案。崇祯的这些政治举措,清算了魏忠贤为首的政治势力,从而巩固了崇祯初期的政治统治。
明朝,从朱元璋起,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无不兢兢业业,勤政爱民。英宗虽经“土木之变”改朝更替,,但其与继承人朱见深开始怠政,走入没落;后又经弘治为之一振,但短暂的振兴后,奢靡无道的宪宗朱见深与统治达45年之久的世宗又重蹈覆辙,政体败坏。
穆宗虽也做了一些有利振兴之举,但一到了神宗朱诩钧,政治、经济、吏治、军事逐步走入崩溃的边缘,神宗继位时年仅十岁,他继位的前十年有太后与主辅张居正辅政,政通人和,他亲政后,怠政荒淫、政治的腐败、宦官作祟、贪恋民财、奸佞横行、朋党之争、继位风波使得明王朝急近风雨飘摇,国力衰弱,给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一个沉重的伏笔。
随后短命的朱长洛与昏庸的熹宗朱由校更加重了王朝的衰败。到了崇祯纵有回天之力也无力挽回这种行将灭亡的趋势。
前朝阉党作乱,民不得生息,疆域不得安宁;边戊松弛,对后金势力打击不力。东北地区,后金势力称帝建朝,辽东重镇大部已在他们掌握之中,虎视耽眺伺机入关。西北地区,连年干早蝗灾遍野,颗粒无收。成千上万的饥民以食树皮、草根、甚至泥土石粉为生。有些地区出现食人肉的景况。
朝廷不思抚民贩灾,还肆意盘剥,使得农民起义连年不断,高迎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城陷池声势浩大,对明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内忧外患的大明朝给崇祯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
面对这严峻的危机局面,崇祯也积极的筹划应对措施,但朝内庸堕的政治阴影,迫使他猜疑加重,过度的急躁诛杀了许多忠勇之将以及可利用的中间人物,主观臆断,不纳直言。而主要的原因是前朝遗患重重;政治、经济,边戊的极度松弛与衰败,以成大势所趋不易挽回。虽有励精图治之愿,中兴明室的愿望终成一梦。
崇祯十七年三月(年)在李自成率军对北京城发动猛烈攻击之际,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投降。众大臣四散逃命,崇祯下令周皇后自杀,接着下令二王及太子乔装逃走,持剑砍断常平公主左臂,杀死昭仁公主;然后登上皇宫后的万岁山自缢而死。
纵观明王朝的兴衰直至灭亡,明朝的灭亡在帝之庸,而不在臣之堕,更不是史学家所言,崇祯的亡国是“有君无臣,祸贻邦国”。明朝的灭亡是几代昏君昏庸误国,导致国力衰败,政治腐败,民不得生,积重难返而招致的必然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