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图片 >> 正文 >> 正文

访古白登山之一白登古道,代王陵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1/9
盖百霖遮盖液能不能治好初发的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80308/6088754.html
白登古道

“白登古道”三个字,读来颇能给人一种遥远苍凉之感。殊不知这三个字代表的不过是大同城东十来里古代所谓的白登山(今天的马铺山)下一条普普通通的山间小路。白登山的名头很响亮,其实只是一座绝对二百多米,方圆三四十里的小山包。二零一八初秋应友之邀去探访白登山,东出御河大桥,折东北跨过纵横交错的铁路,就是白登山了。

白登山麓

山虽然看上去不大,但爬起来却是满费劲的。起初看这山色与雁门关外的山没有什么两样,支支叉叉残败不堪的沟与壑,红黄裸露的土和石,明知成不了气候却在哪里成年累月顽强挣扎着的小老杨或者一些别的不知名的灌木丛。行及半山腰,出现了与别处迥异的景观。坟地竟然有那么多,那么大,隆起的坟头一座挨着一座,各成体系的的坟地一处连着一处,大的有一个村庄那么大,牌坊、碑石鳞次栉比,煞是壮观。小的三五座坟头,偏安一隅,一些简单的碑牌和祭案标志着它的内涵,零零落落,格外荒凉。

白登古道

这些大多数是明清的遗迹,极少数是近几年的作品。我和友不停的走着、看着,一处又一处地穿行着,不断地抚碑辨认着墓主的身份和年代,渐渐地觉得阴森可恐起来,仿佛是小的时候进入庙堂或者是秋日庄稼围着的墓地那种凉飕飕的感觉。生与死,村落与墓地,虽然只是瞬息之差、硅步之遥的事情,但终究是两个不同的境界,我不知道白登山山下的东坟与西坟村何以要忍受这样的村名。

白登古道

要说以哪种圆圆馒头状的东西做地名的,在我们这块国土上并非罕见,黄陵、金陵、东陵、西陵以至沙陵不是吗?但,那是陵不是坟,千百年的沧桑之变,早使“陵”字的本义被它身边的百姓所淡忘,而这坟的的形象却鲜活如初。屈指数来,大同一带,以坟地名的村子恐怕不多了。据说城西的甘庄本来是明代一个总兵的墓地,原名姜家坟,不知从何时起此名已弃而不用了。

修复中的王陵

城北还有个祁皇墓村,那是北魏很有作为的实际当权者和改革家文明太后冯氏的陵寝。大名永固陵,祁皇墓是俗称。当时那里还设有一个永固县,哪个村的村名看来尚无更名的意思,相反背后山头上那座方圆几十里都看得见的大封土却成了他们的骄傲,到这里我才明白个中的道理,大凡以陵墓命名而又经久用其名的村子,一定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所以,白登山下的东、西二坟村也就大几百年不改其名了。

修复中的王陵

东、西二坟村其实是守护王陵的后人。那么王陵是谁呢?还的从明初说起,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把它的第十三子朱桂封为代王,时居大同东街代王府。志书上说,代诸藩王的陵墓就在白登山麓。以代王府的照壁九龙壁比北京皇宫的九龙壁还要大还要阔气来推测,代王陵也绝不会寒酸,想来虽不及十三陵的规模,但形制应与皇陵相仿。整个陵地的前方该是一片不小的开阔地,其间高耸着一座颇为讲究的石牌坊,两头非龙非虎的怪兽威武地蹲在牌坊的东西两角。这兽名叫嘲风,是龙生九子的第三子,俗名“吼”或“朝天吼”。因其生性好险,所以建造师把它安排在建筑物的脊角上。

修复中的王陵

如果说这石牌坊是陵园的总门,那么其内自东向西呈扇面张开的山头,一座当是一座藩王的陵寝。每一处陵墓由表及里又依次是牌楼、石象生、玉带桥、享殿、封土城,甚是庄严。可惜我们在山破上连王陵的一根毛也没有碰到,只有一些后人自认为而又新建的王爷陵墓。为什么代王陵地面建筑毫无踪迹而空留两座守陵人的村子,东西两坟村呢?这就得说到哪位李闯王了。崇祯末年李自成进大同后,一把火把偌大个代王府烧得只剩下门前一座九龙壁和中轴线一座孤零零的戏台,再有就是诸如皇城街、正殿街、东华门等空名了。想来在这场颇为彻底的革命中那座豪华无比的藩王陵墓也被毁的无迹可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