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马爱平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草木葱茏,鸟语花香。自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通过造林增绿和森林抚育,森林功能不断提升,生态效益更加凸显,不但成为抵御西北部风沙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成为首都市民感受森林野趣、享受绿色福祉的好去处。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游客在天然绿色氧吧里游憩。
9月15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京津风沙源建设工程规划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首都园林绿化人克服重重困难治理沙坑、绿化荒山,共完成营林造林万亩。截至年底,首都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比年增加19个百分点,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治理,山区森林碳汇量、林木蓄积量以及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京郊大地生态屏障更加厚实。如今在北京的北部和西部,千万亩林海环抱京华大地,抵抗风沙的侵袭,护卫着首都北京。
十三陵林场开往春天的火车。
20余年造林营林万亩
北京曾饱受风沙的侵扰。40多年前的世界防治荒 和沙化会议上,北京曾被列为沙 边缘城市。
在年,北京曾在短短两个月遭受过8次强沙尘暴和4次扬沙天气,一时间人人“谈沙色变”。为了还北京绿海蓝天,年6月一场旨在遏制风沙危害的 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搏斗。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杜建 介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用12年的时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万亩,植树1.5亿株。年国家批准了京津风沙源二期规划,截止到年底,二期工程完成造林营林.9万亩,20余年来,工程共完成造林营林万亩,构建起了北京抵御风沙的绿色防线。
沙化土地“应绿尽绿”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展20余年来,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沙化土地“应绿尽绿”,逆转了沙化扩展势头。
据北京市第六次荒 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首都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实现治理,全市沙化土地较建设初期减少了51万亩,降幅近60%,而荒 土地面积仅剩5.5万亩,且全部属于轻度荒 ,北京土地荒 和沙化程度显著降低。
怀柔京津风沙源治理。
“风沙走了,蓝天来了。北京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从工程实施初期的年均13次减少到近年来年均2-3次,由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加强区变为减弱区。PM10浓度下降65%,从每立方米微克降至56微克,各项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高级工程师杨建东说。
京郊森林从绿起来到“活起来”
新时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将提升森林质量作为“重头戏”,力求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京郊森林从绿起来到“活起来”的重要跨越。
松山的秋色。
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出现在北京延庆的野鸭湖湿地,大量的苍鹭在野鸭湖湿地繁殖。密云水库上游地区水系相连、清流交汇,20只“国宝”白鹤成群到访密云水库。在房山十渡的黑鹳集中生活区,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这里监测到一对黑鹳“夫妇”成功产下三只宝宝,北京房山区成功申报成为“中国黑鹳之乡”……
京西门头沟的珍贵植物槭叶铁线莲,一簇簇白色花朵迎风绽放,在灰 色的崖壁映衬下,格外动人;密云区先后发现北京无喙兰、北方鸟巢兰、铁木种群等珍稀、濒危植物和尖帽草等;珍稀植物水毛艮、百花山葡萄等也在工程区内相继被发现,生态焕发新活力,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