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10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核工作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其中,中国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良渚古城遗址”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位列世界第一。
图自央视新闻
中国的世界遗产中,你打卡了多少?
来南京看看啊~
世界遗产—南京明孝陵
时光倒回16年前。
“7月3日当天,从早到晚,家里的电话几乎没断过。”明孝陵申遗的重要参与者、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仍然记忆犹新。“零点前后,实在太累了,我刚想躺下,忽然听到外面传来鞭炮声,我的第一反应是——南京赢了!”
年7月4日零时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南京明孝陵以全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它填补了中国“四大古都”惟独南京没有世界遗产的空白,同时入选的还有北京明十三陵,它与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到《世界遗产名录》中。
夏日明孝陵毛劲松摄
01:45如果以公元前年越国灭吴后,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算起,南京拥有近年的建城史,而作为“十朝”的都会所在,则拥有长达多年的建都史,所以南京得以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而且是四大古都中长江以南唯一的一座。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明清皇家第一陵
南京明孝陵
凭什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感谢明孝陵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王韦为本文提供史料
陵寝
将近年的帝王陵墓发展长河中,南京明孝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帝王陵墓基本上遵循的是方上、灵台、方垣的上下宫制度。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他创新了,不仅取消上下宫,还新创了方楼、明楼、享殿及长方形陵宫的制度,改方坟为圜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北京的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等基本都沿袭了这种风格,并且,规范着明清两代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地位崇高。
梅宁摄
神道
南京明孝陵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与后世子孙共享一条神道的制度。在明孝陵的东侧,是后来被追封为孝康皇帝的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墓,即“东陵”。朱元璋把他葬在明孝陵东侧,父子俩共享一条神道,这一制度也被北京十三陵继承。
风水
去过的人能发现,南京明孝陵的神道是弯弯曲曲的,跟其他皇陵神道以统一南北中轴线笔直构建的方法完全不同。
为什么要这么建呢?
有三种说法
“依照地形”说。朱元璋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开天辟地成为开国皇帝,行事多不拘泥于旧法,在陵寝设计方面也多有革新之举。“为了达到人工建设与自然形势的完美结合,神道完全依山势作迴转曲折的布置。”暗合其曲折人生的经历。
还有一种是“北斗七星”说。航拍时专家发现,整个孝陵的布局是北斗七星形状。下马坊、大金门、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构成了北斗七星的勺头。采用象征手法,以北斗作总体规划,追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因此,朱元璋将孝陵主要建筑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布局,从而使表现“斗身”的神道围绕孙陵岗环行呈“ㄈ”状。
也有人说是风水方面的考虑。明代帝王陵寝的营造深受风水学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远朝近案”。简单说来,就是陵前需要一座孤耸秀丽的小山,作为“案山”(即梅花山),而神道必须处于“案山”与陵宫区之间,否则,“案山”将会失去意义。
张健摄
排水系统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为多水地区,雨量充沛,钟山的岩层由北向南倾斜,主峰的雨水要经独龙阜孝陵陵宫区域排泄。只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才能确保陵宫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区内设有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三条排水系统,不但没有打破陵域空间的有序性和完整性,而且利用大小尺寸不同的御桥装点得更完美。
建筑设计
南京明孝陵首创了封土及宝城前面建筑方城和明楼的布局格式。大金门、碑亭、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筑大多使用石构须弥座作为基座,显得质朴、庄重,而大型建筑的顶部则根据自身在陵寝的主次位置予以不同形制,并覆盖了各异的琉璃构件,显示出不一般的皇家气派。这些建筑安置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少不体现了传统的东方美学。
八月水牯牛摄高大精美的神道石刻代表了中国14世纪晚期的石雕艺术水平和风貌。
毛劲松摄
有人曾问,南京明孝陵规模这么大,就没有盗墓贼觊觎过?嗯!很大一个原因是太难盗了。
除了历代政府都有保护措施外。首先,明孝陵是用工程浩大的横穴式开掘法,所以墓室十分坚固,也正因为大,不知道墓道在哪里。其次,明孝陵还采用了鹅卵石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当然啦,洪武皇帝生活简朴,神功圣德碑上说明孝陵里是不藏金玉的。)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
不是拥有上了年代的文物古迹
就可以入选世界遗产
还要满足“真实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标尺
这也是世界遗产最核心的原则
南京明孝陵陵址由朱元璋亲自选定,从年开始营建,至年朱元璋之子、明成祖朱棣营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工程前后延续30多年。明代时明孝陵受到精心的维护,此后,又经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和保护。
多年来,明孝陵虽遭受风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侵损和战火破坏,但陵寝的格局得到了完整保存,所有建筑遗址均未受人为严重损毁,地下墓室完好如初,环境风貌也无改变。
张健摄
具体而言,陵区内的建筑和石刻,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外御河及桥梁、神道石刻、石望柱、棂星门基址、内御河及金水桥、陵宫门(年由古建筑专家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在原址复建)、享殿前门基址及两侧的井亭、神库、御厨遗址、享殿基址及两侧的配殿遗址、神帛炉基址、内红门、宝城前御河及大石桥、方城、明楼基址、宝城、宝顶、陵宫墙基及挡土墙、东陵遗址等,均为明代建筑遗存,因而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八月水牯牛摄永乐九年()正月,朱棣命人按大祀坛南天门的规制建孝陵门。孝陵门即今天的大金门,是当时正式进入陵园的第一道大门。
毛劲松摄
金水桥是直通陵宫的桥梁,桥身为石构单曲拱桥样式,桥身起券,两侧有散水螭首和护栏望柱。桥面栏杆是后配的,桥身和两岸的石堤则是原有的。自御河桥到方城宝顶,建筑物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方向不再改变。
毛劲松摄
文武方门是年重修陵宫门时特意制匾挂上的,且“文武方门”这个名称在其他帝王陵寝建筑中未见提及,唯有明孝陵存此一说。明代文武方门毁于晚清战火,后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青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这三个字由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所书,后因恢复明代形制,此匾额今保存在明孝陵博物馆内。
许特显摄
神道向北的尽头是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为天门之象。在古代,皇宫被比作天宫,入灵星门就是入天门,因此,灵星门被广泛用于宫室、坛庙。明孝陵的棂星门是保护性复原后的。
回望历史
触摸古城印迹,体味风云激荡
许宁摄
毛劲松摄
第二十七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