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随着照相机的诞生,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他们拿着相机,游览北京名胜古迹。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昌平长城和十三陵的许多美景镜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使我们今天还能够领略到多年前十三陵的模样。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像生,就是在陵园的神道两侧树起石人和石兽,展示出帝王驾前的威仪,取“形状如生”之义。
????????过了碑亭,即为石像生群,前由两根六角形望柱起,至棂星门止。余米的长道旁,矗立着12对石兽和6对石人,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
望柱:在陵寝前建望柱作为神道入口的标志始于南朝时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仅作为石像生的起始标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质。其柱身及基座均作六边形,柱身遍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柱座为须弥座形制。
??????下图是年庚子事变之后八国联军中的德军在烧毁巩华城和昌平州城后,来到十三陵一带活动影像,在田野中合影,旁边可见明十三陵神路的望柱。???《西巡回銮始末·宣化近事记》中记载,“德、英、意、奥诸国联军,马步炮队共计二千五百余人,炮车计二十四辆,辎重粮车约七十余辆,在德国伯爵约克提督率领下,先至昌平州沙河巩华城,将衙署焚毁,继至昌平州,又将霸昌道、昌平州署焚毁。凡是华兵立即枪毙”。对昌平州和巩华城的义和团清剿行动主要以德军为主。《德国远征军侵华始末》(李富森著)一书中也提到:“(阳历)11月12日,远征张家口的德、意、奥三国联军在德国约克上校指挥下,由北京出发。其中有德国第一团第一营(人),德国的一个来福枪连(人),德国的一队枪骑兵(人)及四门大炮。这支侵略兵由沙河镇,经昌平州,南口,居庸关,于13日抵延庆州,15日到怀来县。所到之处凡有拳匪村庄,俱经焚毁,凡见华兵,立即枪毙。勒索宣化,张家口等地8万两白银,大批牲畜及昂贵毛皮”。
在这次浩劫中,巩华城遭到了空前破坏,巩华城内同知衙门和司狱署被烧毁。据沙河故老相传北路同知衙门被火焚烧两天之久才烟灰散尽,成为一片废墟,解放后村民此建房多挖出条石残砖。八国联军进攻巩华城时,时任顺天府北路同知的某官把姨太太放入衙署内的干井中避难,自己同夫人一同逃走。过了几天后他派人回到衙署,认为人已经死了,派人去打捞。打开井盖一看,那姨太太凭借着少量的饮食还很健康地活着。联军自德胜门一路向北直杀到巩华城下,到达巩华城已是午后时间,此刻巩华城城门早已关闭十多天。还没等联军大炮摆好,沙河义和团的大师兄就带着手下人扯下红头巾兜肚从沙河北城墙缒城而下,逃往昌平。城内有些居民见义和团已逃跑,也慌忙收拾东西跟着逃出城外躲避联军。守城的清军也是寥寥无几,脱下号褂混入居民之中。联军大炮首先炮击南门轰塌城楼。南门瓮城墙上也弹痕累累。联军进入城内,用马匹拖着炮车,把西门、东门、北门的城楼也全部轰塌。又放火烧毁北路同知署、司狱署、守备衙门。
?八国联军炮击巩华城扶京门城墙的炮弹坑
?被八国联军炮击损坏的巩华城扶京门匾
巩华城的北路厅同知衙门被火焚毁后再也无力重修,被迫搬到城北司狱署衙门办公,司狱署只得搬迁到威漠门瓮城关帝庙中直至清亡。在这次清剿义和团的行动中,八国联军将沙河四门城楼,以及角楼和东南城墙上的魁星楼用炮火轰塌,直至清朝灭亡再也没有恢复重建。扶京门瓮城正门上弹痕依在,瓮城正门东侧约六十米处距离地面高有一点五米处的城墙上仍存有那时遗留下的炮弹坑,沙河几个村里的儿童大多爬上玩过。巩华城四门的千斤闸也遭到破坏,城内居民大多逃往昌平西北山区的黑山寨、沟崖等地避难。
?????????残破不堪的巩华城扶京门瓮城
昌平州被八国联军勒索过境银三千余两,联军将霸昌道衙门、昌平州署焚毁,据《重修昌平州署记》记载:“庚子之变,联军肆扰,昌平州署付之一炬,仅‘大门,二门……独存”。新任知州上任,只好“拜印于楱莽瓦砖砾中”。由于州内府库早被联军抢掠一空,历时三年才将昌平州署修竣。八国联军还开进到位于小汤山的汤泉行宫,将行宫内珍玩宝物席卷而去。据史料记载,当时昌平城和巩华城被八国联军搜剿达二、三次之多。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据《直隶各府州县教案赔款案册》规定:昌平州要赔偿在义和团运动中,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白银4万两。
无独有偶,距德国侵略军踏进十三陵后的37年,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也进入了十三陵地区,清剿中国抗日军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