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连绵的小雨,温柔的轻吻着这座美丽繁华的古都。在这不可多得的凉爽天气下,让我们一同走进十三陵景区中鲜于对外开放的康陵。
群山雄视,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总是让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心思飞扬。
游移在千古帝业的梦想里,活着是天下之王,死后亦当成为荫庇子孙的宗神护持。
巍巍群山突显了昌平的秀丽之地,这块王气浓郁的宝地,当是帝王梦寐以求的归宿和畅想。
驱车驶入环抱的群山那一刻起,眼前的光景就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致,虽说不见明媚阳光,微微细雨却同样迷醉来访之人。
行驶在山间路上,透过窗口,看着斑斑雨迹,一辆辆匆匆而过的车影,还有零星执伞穿行而过的路人。纳兰容若的词形容此情此景再合适不过!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往昔大明辉煌已不复存在,随着历史风烟逐渐吹散,帝王之气只留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书卷里,在人们心中留下过往的记忆和时光碎片。我们后人如今只能靠着仅存的事物,回忆它当年的影子。
在苍翠浓荫的行道旁静伫着参天古树,茁壮,粗大而又风姿晏然。在雨天的潮湿空气里,隐约透散出一种历史般深幽沧桑的味道,勾曳起思绪里已然沉寂的怀旧之感。
走过桥后是嘉靖时期增设的神功圣德碑亭,亭子早已毁坏只剩下实质台基及里面的龟驮无字碑。
陵园建筑精细,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悠悠岁月的磨洗与冲击力,已经让眼前的历史残存,呈现出一片过去记忆的陈迹。
康陵坐西向东,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陵寝建筑包括:五孔桥、三孔桥、碑亭、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五供、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康陵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
前面有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歇山顶,面阔三间。而现在的祾恩门是按照清朝遗址复建。
步入祾恩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古树,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曾经发生的岁月风云,浸润了时光,处处流溢出不可掩饰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回响。在抬头望向它的瞬间,留恋沉思,品味出昔日盛衰相替的凝重与繁华。
行走在青砖铺就的陵园里,庄严与敬重之思悠然而生。这是一种让心灵归于肃然寂思的洗礼。
时间的流逝,现在的明康陵地面建筑已今不如昔,已然没有了修成之初的宏大气象。院内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已不复存在。但残留的古迹遗址,仍然不减当年陵园建成时的布局与规模。
院落中间条石铺成的御路尽端是康陵祾恩殿的御路石雕。御路石雕由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台阶中央出现石雕是一种建筑等级的象征,在中国古建筑中带有石雕的台阶等级是最高的。康陵的御路石雕上浅雕有五路“卍”字云纹,代表着绵延长久的吉祥。
踏上台阶,本应是祾恩殿,在历经近年的沧桑后殿顶已毁,只剩下不足1米高的残朽墙体以及突出地面的柱础石。
那些残存的汉白玉立柱,柱体雕龙画凤,在雨后微云的潮湿气息里,静静地守护着陵园,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这里曾所发生的一切,忠实地守望着陵寝地下长眠着的神主。
偶尔有跳动的松鼠依墙而过,穿过废旧的台亭残迹,消失在行道门洞旁边的树影里,让人在寂然而卧的陵寝之地,感受到一种灵动的生机。
绕过祾恩殿,看到的是年按清朝留下的遗址进行复建的三座门。在清乾隆五十年到五十二年时,康陵三座门的檐下部分更换了建筑材料,中门檐下原有的琉璃斗拱,两侧檐下琉璃冰盘檐全部改换成砖冰盘檐。
跨入三座门,就可以看到棂星门遗迹,现在的棂星门只剩两根门柱与柱上远眺天空的麒麟瑞兽。石柱底端戗抱鼓石,以保持石柱的稳定。两柱之间还存有两块门砧石。
棂星门之后是石五供,石供案做成了须弥座的形式,保存基本完好。
上下枋的部分雕刻有串枝花卉,束腰部分雕刻椀花结带图案,四角为玛瑙柱,上下雕刻着俯仰莲花瓣,供案中间是石制的香炉,两侧分别是烛台和香筒。
在香炉的盖钮上雕刻着一条盘龙,这条龙是龙的九子之一,其名叫“金猊”。
石五供后方是方城明楼。方城坐落在一个巨大的石质须弥座上,墙身由城砖垒砌而成。方城前为月台,由于月台与地面的空间落差较大,所以在方城与五供之间建有缓行的坡道。康陵的坡道中间为石头,两侧砌砖,这在十三陵中是比较特殊的。李自成起义军曾将康陵明楼烧毁,乾隆年间修复。
通过灵寝门的甬道,穿过方城直达宝城前的琉璃屏。琉璃屏的下部为黄琉璃须弥座,束腰部分装饰有椀花结带图案,基座上的墙身部分四角为黄琉璃马蹄柱,墙面四角装饰有黄绿琉璃的岔角花,横贯墙顶的额枋、平板枋以及椽、檐、檩等构件均为黄绿琉璃,枋上饰旋子彩画,檐下是单昂三踩绿琉璃斗栱。
登上明楼,可以看到康陵拦土墙内墓冢封土并不多,墓冢呈自然隆起的山丘形状。
在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记载康陵“宝城小,冢半填”。
在明楼内摆放着武宗朱厚照的墓碑,碑身刻的是“武宗毅皇帝之陵”,但已在那一场大火中损坏碎裂。碑座采用须弥座的形式,上、下枋和束腰部分的部分都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这和其它皇陵墓碑的装饰纹样有很大的不同。
雨后的陵园,更增添了几分庄重与肃穆的气氛。行游所见,便是一次对历史陈迹的瞻望,更是一种历史画面的重现。
尊重历史,珍惜当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背景链接
康陵是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的陵墓,后世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明武宗出生于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下午三点多,他生日很特别,年为辛亥年,九月甲戌月,二十四日为丁酉日,三点多是申时,“申、酉、戌、亥”在命理上称为“贯如连珠”,主大富大贵。在他五个月大时就被立为皇太子,正是这过分的宠爱,疏于了对他教导。在太子东宫,以刘瑾为首的“八党”或“八虎”宦官在历史上最为有名,为日后埋下隐患。
明武宗正德帝,15岁登基,在位16年,享年31岁。与其皇后夏氏合葬于康陵。可以说他在位期间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是不折不扣的昏君。可在细观朱厚照处理政事时,刚毅果断。他诛刘瑾、平内乱大败蒙古、多次赈灾免税。同时手下不少贤臣,他懂得为贤是用。甚至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御驾亲征。因此很多人认为他奢侈放浪只是发泄压力的途径。
问题来了~
以你对明朝及正德帝的了解
你觉得
正德帝是个怎样的人呢?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