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怀长路上,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第三代皇帝成祖朱棣(年号永乐)与皇后徐氏合葬的陵寝。建筑规模最大的是十三陵,营建最早的是十三陵,地面建筑保存最好。这里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主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长陵的陵宫建筑面积约十二万平方米。它的平面布局是前面的后圆形。前半部为正方体,由前后连接的三个院落组成。首先进入院落,前面设陵门一座。它的制式是一种宫门式单檐歇山顶,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单昂三脚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字。陵大门前有平台,左右有随墙式角门(已拆下并封塞)。院落中,明代建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前有碑亭一座。清代中期,神厨、神库皆毁,碑亭保存至今。
二进院落,前设殿门一座,名为殿门。根据《太常续考》等文献的记载,天寿山诸陵殿的名字叫“天帝殿”,天帝殿的名字叫“天帝门”,嘉靖十七年(年),即世宗朱厚熜的亲易节。其中,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顶高14.57米,均为进深。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踏式,其扁平科斗拱的尾部呈斜柱状,与宋清的檐下斗拱并不相同。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扇,稍间封以墙。在这些书中,明间板门上安有华带式的榜额,书中有“天门三金”。棱字是后世修葺时所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为中心的须弥座式台基。它的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纹栏板。看柱子下面的台基四角和每一栏杆上都有排水用的石雕龙(龙头)。前、后台各有三个踏踏台阶。道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着精美的浅浮雕图案:下面是海水,下面是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耸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健壮的巨龙,在云海中腾腾起舞,追逐着火珠,呈现出一片浩瀚壮观的景象。
天门两侧亦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上有斗拱、额枋,上有瓦片和椽子,均以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鲜明。院落、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雄伟的神殿。该大殿为明清两代的庙宇,用于祭拜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仪式。
年五月二日-年八月十二日,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年)四月十七日(五月二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叛变,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任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任北平都指挥使。后来又命宋忠将军驻扎在开平,并调走了北平原来属于燕王的军队。后来又发动靖难之役,进攻建文帝。一四○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在朱棣执政时期,改革机构,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中国南北边疆,保持了中国版图的完整。郑和下西洋多次出访,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并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一四二一年迁都北京,在巩固明朝统治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执政时期将由靖难后的疮痍局面发展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朱棣驾崩后谥号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长陵。嘉靖十七年(年)九月,明世宗改封启天弘道高明圣武神功纯仁王为孝文皇帝,庙号为成祖。
慈禧徐皇后,明成祖朱棣嫡后,濠州人,开国功臣徐达嫡女,母谢氏(谢再兴次女)。年,洪武九年(年),燕王继位,建文四年(年),永乐五年(年),七月,太子寿四十六,崩于南京。永乐十一年(年)二月长陵举行葬礼。永乐二十二年(年)九月,仁宗上尊孝皇后的谥号为:“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太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