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7个5A级景区,其中的故宫、长城、颐和园、十三陵、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都属于大气磅礴一类,唯有恭王府,特别是它的后花园,可以归入精巧典雅一族。
恭王府恭王府花园,也就是萃锦园,曾经还叫过朗润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年),其主人是恭亲王奕。之前,这里曾经是大奸臣和珅的宅院,花园里的一些建筑在和珅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恭王府平面图萃锦园大致呈方形,四边围以假山,主要景观分中、东、西三路布置。中路自南而北为西洋门、独秀峰、蝠池、安善堂、北假山、蝠字碑、邀月台和蝠厅。
恭王府花园——西洋门花园的南门为拱券式石砌门洞,完完全全的西洋风格。一座中国传统味道的花园,却以西洋门楼作为开篇,反映出清末西方文化对中国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两边门额“静含太古”和“秀挹恒春”均为恭亲王奕亲题。据说,此种西洋门在当时的北京共有三座,但保存到现在的只有这一座。
恭王府花园——独秀峰西洋门内山石纵横,曲径逶迤,一块高达4米的柱状太湖石特别引人注目。这块湖石上刻有“独乐峰”三字,是恭王府里最有名的一块太湖石。
恭王府花园——蝠池转过独秀峰,可见一平面似蝙蝠的水池,这就是蝠池。因该池与恭王府内的其它水系相通,故也称蝠河。恭王府是个“福”文化荟萃的地方,目力所及之景、之物、之碑刻、之装饰,多与“福”有关,而这蝠池即是其中之一。
恭王府花园——安善堂蝠池背后,是面阔五间,卷棚顶,前出三间卷棚顶抱厦的安善堂。该堂是主人宴饮宾客的地方;影视剧中,主人一声:后花园设宴。一定说得就是这个地方。
恭王府花园——北假山安善堂后是一个方形大水池,湖石驳岸。池北横亘着一座湖石堆叠的大假山,怪石嶙峋,危乎高哉。大假山面南中心位置山石上,镶嵌有一方石碑,上镌一个大大的“福”字。此字据说为康熙帝御笔,不知真假。山顶最高处筑有歇山卷棚顶敞轩三间,曰:绿天小隐。轩前平台称邀月台,为赏月佳处。轩两侧有爬山廊勾连东西两翼其它建筑。
恭王府花园——蝠厅大假山北,即是中路最后一座建筑,也是整个后花园最重要的建筑——养云精舍,俗称蝠厅。蝠厅在王府时代被称为蝠殿、蝠房子,民国初年还一度改称寒玉堂。蝠厅是一座建筑结构非常复杂的建筑,仅屋顶就采用了庑殿、歇山、硬山三种样式。蝠厅主体部分面阔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各出三间歇山顶抱厦;左右各加三间曲尺形庑殿顶耳房。如此复杂的建筑结构,其主要目的其实是要打造一座平面形似蝙蝠的厅堂,归根结底还是和整座王府想要营造的“福”文化氛围有关。应该说,蝠厅是恭王府“福”文化的高潮点、爆发点和精彩点。
恭王府花园——沁秋亭后花园东路第一个吸引你注意的建筑是沁秋亭,一座八角攒尖顶小亭。亭内地面上凿有曲折迂回的石槽,槽内流水汨汨,是为“曲水流觞”之意,因此此亭又称流杯亭。
恭王府花园——大戏楼东路最重要的建筑是大戏楼。大戏楼又叫怡神所,为纯木结构,采用三卷勾连搭式屋顶,因此楼内非常宽敞。作为戏楼,该楼的设计非常科学,传音效果绝佳,身处楼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听清舞台上演员的唱词和念白。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和同治皇帝都曾经在这座戏楼里看戏。舞台上悬挂的篆字“赏心乐事”匾额与整个戏楼的的风格非常协调,相得益彰。该匾的题写者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成多禄。成多禄,吉林人,号澹园主人,为官清廉,有“吉林三杰”之誉。
恭王府花园——榆关花园西路的起点是榆关,一座缩小版的长城关口。榆关是山海关的别称,在此建造这样一座关口,应该有不忘祖辈挥师入关光荣历史之意。
恭王府花园——湖心亭西路最主要的景观以湖心亭为中心,围绕一池碧水依次建有秋水山房、棣华轩、诗画舫、澄怀撷秀、凌到景等建筑,是整个后花园最具园林味道的区域。
恭王府花园——诗画舫恭王府花园在园林分类上说,应数皇家园林之列,在设计上与故宫后花园非常相似。此类花园的特点是规整有余,而活泼不足,缺少江南私家园林的多变和巧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