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延寿寺,位于昌平区长陵镇黑山寨村北两公里的凤凰山山坳里。始建于公元-年,兴于辽金、元、明、清中期为王家寺庙,香火随清朝的没落而渐稀。
这里四面环山,满山青翠。怀长公路从新修建的寺院山门前经过。山门座落在路的北侧,是一座三开间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扁额上篆体书写三个大字:延寿寺。庄重恢宏的气派中不失清雅秀美。路南与山门正对着,有一座崭新的牌楼,上书:延寿圣境。
进入山门,一条约有百余级的石阶小径沿山坡徐徐向上,小径的顶端是一座巨大的汉白玉"佛"字形门。这是著名书法家贾松阳先生所书的"佛"字,寓意"不二法门"。每位拜佛求仙的善男信女,必拾级而上,循入"佛门",才会达到延寿寺的寺院。
穿过“佛”字门,沿着山路缓缓前行,大约不到一公里后,寺院渐渐呈现在眼前。延寿寺是凤凰山规模最大的一组古建筑群。寺院坐落在山崖之下的漫坡上,层层递进,一殿比一殿高。延寿寺目前还正在修建中,寺院外墙上有一幅展示建好后寺院的总体鸟瞰图。从图中可见,已建好的寺院部分共有三进院落。
第一个殿是天王殿。坐落在高高的台阶上,掩映在苍松翠柏中。一对饱经沧桑的石狮子在台阶下方两侧守候。拾级而上,来到天王殿门前,门楣上方的扁额写着“延寿寺”三个金色大字。门两旁有联:山陡佛自高,寺远心更长!
进入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祖,两边侍立着四大天王,金身彩绘,栩栩如生。佛祖身后,供奉韦驮护法,金盔金甲,气宇轩昂。手持金刚杵,以杵柱地。
穿过天王殿,便是第一进院落。面前是一堵墙,墙上刻着六个金色大字:“南无阿弥陀佛”,笔法苍劲有力。左右两侧是碑墙,左边的碑墙上的字迹已经完全模糊,看不清楚了。右边的碑墙上刻着《古刹延寿寺重建碑记》碑文如下:
古刹延寿寺重建碑记
古燕学凡撰文
瑞超天宇书丹
京城古刹延寿寺者常不乏其名,然迄今或存或亡,亡者无迹,存者已毁。唯昌平黑山之延寿得以延寿,亦幸赖法界十方之合力同心。史志载寺建于元末明初,基址同为伯温所相,故传先有延寿寺后有十三陵。寺成后即有僧人常住入。清用为定王府家庙,光宣转归北庄村高姓私产。建国之后寺庙先公遂渐黍离揆,其原始虽乏于文献,但不鲜于史迹,寺之近南庄村西山仍立金幢一座。承安四年建寺之后,覆钵塔二,详其规制,观其风蚀,实系元代大德灵塔,惜塔书尽失。殿之前蟠龙古松覆地千尺,树龄八百,圣泉千年以不绝。凤松五百而振翅,故寺建应颇早于今传。年届两千,有僧人常坚游方于此,见山容水态,望地气血脉,因询之耆旧感,故国邱墟愿常住于此,发心重建。恰得市领导重视,首拨十万之资,方解燃眉之需。嗣后清信男妇檀越众善官员,知本梯山航海舍资结缘,庀良材,鸠众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自乙酉择吉洎今之竣,凡阅三寒暑,共建大殿五楹,朵殿各三,观音、地藏其前尚有天王殿、钟、鼓二楼、左右伽蓝祖师殿,他若斋堂、客堂、跨院、叠廊、壁画、法器、像塑、牌匾、楹联、碑铭、拓帖,以及香积之厨庖、湢之室,观松之台,放生之池,无不修饬一新。相好庄严式昭轮奂佛经谓:一佛出世,万佛护持,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也。
经理其事住持常坚率众徒
时已丑掂五月季夏谷旦立
从第一进院落两侧的台阶上去,便到了第二进院落。第二进院落的东西两侧有祖师殿和伽蓝殿以及分布在天王殿两侧的高台上钟楼和鼓楼。延寿寺中著名的“蟠龙松”就在这进院落的中心。这棵蟠龙松身躯巨大,姿态奇绝。它有黄山迎客松之美,有门头沟戒台寺卧龙松之奇。此松枝干盘桓交错,重复叠压,树虽不具高大挺拔之势,但器宇轩昂,气度非凡。交错盘旋的两主干,层次清晰灵动,酷似一条静卧山岗的巨龙,匍匐向东南方向自然延伸,令人啧啧称奇……。
《古刹延寿寺重建碑记》中记述,这棵蟠龙松树龄已有多年。据说,原来蟠龙松有99个杈,共分九层。但并不显其高大挺拔之势,而形成根细、胸粗、两主枝交错盘旋独特造形。似巨龙空中舞动,树冠占地一百多平方米,早年间在其旺盛时期覆盖整个寺院,现在的蟠龙松只有当年的五分之一。蟠龙松其状其形巧夺天工、神斧仙凿,为历代高僧整形所致。至今已历经八百余年的雨雪风霜,仍然郁郁葱葱。为保护古松,寺僧用几十根木桩支撑着古松,使古松似苍龙盘舞,如动若静,奇美无比。因而它被誉为“华北第一奇松”也是众望所归、名不虚传。
在蟠龙松东南方向相距约20米的院外小山坡上,生长着一棵令人称绝的“凤凰松”,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树干唯一曲折部分形成凤头,头部下折,枝杈伸展,并沿主干向地面延伸,形似凤凰展翅,栩栩如生。其最大的特点是尾部的形成,她的主干西侧的一个大枝顺主干下落延伸,借山势低于根部,犹如凤尾低垂,整棵树的形状像展翅欲飞的凤凰,因此得名“凤凰松”。
蟠龙松在寺内,凤凰松在寺外,这一“龙”一“凤”两相对峙,遥遥相望,成龙凤呈祥之态。龙、凤两棵树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自身灵性的体现,是独特的环境造成,因此也被无数观者称为是古寺的一大奇观。
从第二进院落再拾级而上,便来到了第三进院落。大雄宝殿就坐落在院落正北中间。东西两侧还建有观音殿和药师殿。大雄宝殿的前面建有两端为椭圆形,中间相连的水池。池中一池碧水是从寺院后山的麦饭石缝隙中流出,四季常流不息,冬暖夏凉,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据有关部门化验,此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常饮此水能益寿延年,用此水洗浴有美容护肤之功效。传说世代僧人饮用此水,都寿活百余岁。一个小桥把人们从大雄宝殿门口,引向一个大的正方形平台,在那里,可以从上向下欣赏到蟠龙松的全貌。
大雄宝殿内供奉三世佛。进入大雄宝殿,三尊巨大的黄花梨木雕佛像结跏趺端坐于莲台宝座之上,气态端庄,式如为众生教化说法。黄花梨木雕刻灵动细腻,栩栩如生!大殿两侧供有十八罗汉像。
从第二进院落的西侧门进去,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工地,房舍的主体结构已经建好,院子还十分零乱。闻名的延寿寺双塔就在这里。
延寿寺双塔,有东西两座祖师大德灵塔,西塔建于元代,东塔建于明代。西塔略高于东塔,二塔均系覆钵式的僧人墓塔。塔用花岗石砌筑,自下而上分六部分,依次渐至塔尖。塔铭尽失。
延寿寺的传说
1、先有延寿寺,后十三陵。据载延寿寺建于元末明初,先于十三陵。民间有“先有延寿寺,后有十三陵”的传说。相传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后,下令派人为自己和后代子孙选择“万年吉壤”。派出的人马在北京的周边足足选择了两年,才找到几处可供永乐皇帝挑选的地方。
几经反复,始终无法确定理想的陵地,永乐皇帝朱棣心中闷闷不乐。看到皇帝十分郁闷,群臣进言,纷纷叙说唯有刘伯温堪当此任。为此刘伯温走遍了京郊的山山水水。
一日他来到了黑山寨北侧的山里,看到这里背靠军都山,面临小平原,周围青山苍翠,雾霭缭绕,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上奏皇帝。朱棣亲自踏勘后,认为“万年吉壤”的选择是明朝江山社稷兴衰的头等大事,此地虽碧影森叠、紫霭飘渺、景自天成,但地方过于窄小,不能容纳明朝历代子孙。
随后刘伯温向朱棣皇帝推荐了西南方向的黄土山麓为再选陵寝,并奏明:此地山川广大,避风聚气,是皇上和万代子孙的理想之地。朱棣踏勘后龙颜大悦,下令圈地,并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即现在的明十三陵所在之地。
延寿寺所在的地界虽未被选为“万年吉壤”,但刘伯温非常喜欢这处风水宝地,不忍舍弃,因而在此修建了寺院,取名延寿寺,意寓大明江山益寿延年。
2、年,北庄村一位姓王的青年上山砍柴,将蟠龙松向北伸的大杈锯下,不料想他每锯一下都从锯口滴出似鲜血的汁液,但他执迷不悟,硬是把它锯下,鲜红的汁液不停的往外滴,侵红了地面,长久没有消失。说来也巧此青年回家不久就抱病而亡。事后村民说青年锯了龙头,这是报应,并告诉家人到延寿寺要安分守己,从此再也没人敢破坏古松了。
3、寺院内原来生长一柳树,怪怪的,俯身盘龙松之上,足有一抱粗,与蟠龙松争势力。事出年秋,交霜季节,一老汉在树上打黑枣,眼见延寿泉一池水突然蹿出,形成水柱将那怪柳拦腰截断,而没伤蟠龙松豪发,人们无法解释,便说是青龙显灵。
4.蟠龙松在当地有还很多神话传说,如下大雪时,不管雪多大,树冠如伞的松下不会有雪。延寿寺在清末遭雷火击焚时,相传烧了三天三夜,盘龙松却安然无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