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盗墓小说的鼻祖《鬼吹灯》书中提到了中国自古以来有四大盗墓门派: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其中的发丘和摸金两派后来最终合二为一通称“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
而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河北的袁绍为讨伐河南的曹操,就让“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檄文中提到:“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意思是说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门负责盗墓取财,贴补军饷。这篇文字后来成为古今檄文的名篇。据说正犯头风病的曹操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头立刻就不疼了。
《为袁绍檄豫州》檄文
在三国争霸初期,曹操的势力范围是比较小的,而且位于中原腹地,本属于四面受敌之地。军阀之间的混战更是使得曹操大军无法长时间休整,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看到春种却等不到秋收。这好比刚刚做好的一锅饭,转眼间却变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于是,在短时间内筹到军饷成了诸侯们四处攻城拔寨的先决条件。
为了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行当上。众所周知,西汉中期,经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繁荣也使得当时厚葬成风。这也就为曹操偷坟掘墓、盗取金银财宝以补充军饷提供了先决条件。“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在曹操的军队里便应运而生。
自古以来挖坟掘墓就不是一个光彩的行为,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胸怀天下的曹孟德,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哪里还在乎背上骂名。
《三国志·魏书》记载:“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根据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檄文以及《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盗得有记载的大墓应该是位于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
永城芒砀山西汉王陵墓群,位于永城芒砀山境内,自汉梁孝王刘武起,梁国共计八代九王以及所有的王后、大臣均安葬于此。梁孝王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的同胞弟弟,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的遗憾。梁孝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荣登九五,成为帝王。
梁孝王墓出土文物
怪就怪他有一个能干的父亲汉文帝,又有一个能力超群的哥哥汉景帝,搞出了一个“文景之治”。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自己的皇帝梦也彻底破灭,于是生前遗憾身后补,既然在现世无法“圆梦”,梁孝王就打算到另一个世界去完成未竟的心愿:建造规模巨大的陵墓,以便死后过把皇帝瘾。
《水经注》记载:砀山有梁孝王墓,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中,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之。
梁孝王墓斩山作廊,穿山为藏,工程浩繁,规模宏大,形成年代早于明十三陵年,构筑规模大于明十三陵四倍,被中外考古界称誉“天下石室第一陵”,墓冢凿山而进,规模宏大,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史记·梁孝王世家》:“其未死时,财以聚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
据史书记载梁孝王墓中光是珠宝玉器就达十余万斤,就算被曹操光顾过一次之后还是剩下不少好东西。
金缕玉衣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汉梁孝王墓群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在这个三国时代就被盗过的墓群中,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许多文物价值连城。可以想象,这个巨大的宝藏,对当时缺衣少食的曹操军队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
三国时代曹操手下的摸金校尉,应该是第一批走进汉梁王墓的盗墓者。汉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的重达上千公斤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盗墓贼是根本进不到墓室的。只有曹操这样的大军阀动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有可能取得墓葬里的宝物。
但即便如此,进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们要一锤锤地凿,一点点地清理。陈琳在檄文中具体描绘了曹操亲自指挥将士盗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说:“(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而《水经注疏》中也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梁孝王墓
曹操的部下进入墓室后看到了什么,现在已经很难去想象。只是据史料记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西汉时期盛行厚葬,但凡有点家底的,少不得都得带些财宝到另一个世界,更何况是坐拥三百里江山、富可敌国的梁孝王等八代九王!
据传陈琳在袁绍失败后,最终归附于曹操。曹操曾经对陈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为表示不满,而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持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有其事。由此看来,曹操盗墓是个不争的事实。
而从曹操后来一系列的表现来看,墓他是没少盗。公元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
曹操
曹操为什么要提倡薄葬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为了防止盗墓。也估计是因为自己早年没少干过盗墓的勾当,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一片狼藉的场面,心想自己将来要是厚葬会不会重蹈覆辙呢,所以一再要求“薄葬”。这就从侧面佐证了曹操盗墓不争的事实。
这个说法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他的儿子曹丕就曾分析过诸侯墓被盗的原因:“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
而曹操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真正所在成为千古之谜。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虽然史料中有明文记载,摸金校尉确实起于曹操,然而,有一些争议也指出:《为袁绍檄豫州》的背景是袁绍率军与曹操开战,为使师出有名,袁绍命陈琳写此檄文,目的就是要给曹操扣黑锅。虽然曹操并未坚决否认过自己派人掘墓充实军饷一事,但公然为此设置官职,大张旗鼓的去刨坟的说法,历史学家往往是不认可的,而陈琳当时也说是受袁绍所迫。
南朝宋前废帝
而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摸金校尉的事情,还见于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摸金校尉一职,《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综上所述,摸金校尉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过的。而根据记载,曹操为了补充军饷也确实盗过墓,然而是否是为了盗墓真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等官职还有待商榷。而真正明文记载设立摸金校尉官职的是《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