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总是与各种既定的标签捆绑,使得“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深陷于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沼中,逐渐显现出被尘封的“孤岛”感。实际上,“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虽然表现形式特殊,但它们均是根植中国文化土壤、描绘中国人物、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砥砺奋进精神的作品。此外,相较于其他历史时期,“十七年”的中国科幻更加全面且精准地预言了我们当前的现实生活。
在“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中,这种对科技,尤其是对科技发明的向往之情极其强烈。当然,这种向往并没有走向魔法化或者像古典技术幻想般缺乏自洽逻辑,转而是通过构建科技乌托邦的形式,去想象社会主义未来的最终形态。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人吃饱穿暖、城市化全面覆盖、日常生活充满科技化元素。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风靡全国,这部小说实质上是一部游历性的发明创造小说,多年过去,读者仍对其中小汽车大小的西瓜和足球大的番茄记忆犹新。对巨大、巨量农产品的描述其实在“十七年”时期的科幻中已有体现。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民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吃饱穿暖成为了最为迫切的诉求,因此借助科技力量达成未来粮油不愁的美好生活是当时科幻小说主要描述的内容之一。年,迟叔昌发表科幻作品《割掉鼻子的大象》,故事讲述“我”受邀到位于戈壁的国营农场进行丰收新闻的采访,却意外地遇见了人们在追逐观看一群没有鼻子的白白胖胖的大象,“我”带着各种疑问最终见到了国营农场的老同学李文建,他为我解释这是国营农场的新型农产品“白猪72号”,并带我参观了国营农场的其他奇迹,还让我品尝了新品种猪肉做成的美味菜肴。这一作品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部分读者甚至认为迟叔昌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大跃进时期“肥猪赛大象”的状况。尽管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违背了生产规律,但其背后所折射的期待是对丰饶物质生活的向往。除《割掉鼻子的大象》外,“十七年”时期类似的小说还有鲁克在年发表的小说《海底鱼厂》、王国忠在年发表的《海洋渔场》等作品。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除养殖业外,种植业也在“十七年”时期的科幻小说中得到了想象性的表达。年,鲁克的小说《鸡蛋般大小的谷粒》问世,顾名思义,作者通过构想中的农业科技,让谷物单粒成长迅速且巨大,然后快速地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同样,在萧建亨年的科幻作品《蔬菜工厂》中,未来中国的农作物种植,完全形成了自动化、快速化的产业链条模式。年,王国忠的科幻小说《春天的药水》发表,又从农药与催化剂的角度切入对未来中国种植业进行了创想。上述种种关于农业的科学幻想现在看来可能略显平庸,但是如果回归彼时语境,这已经是十分超前的想象力表达了。当前读者之所以认为“十七年”时期这类科幻略显幼稚,是因为我们的知识经验环境相较于70年前已经大相径庭。追求全面小康生活的当代国人较难理解为何彼时作者要描绘体型硕大的作物,而以袁隆平院士为技术核心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逐步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以科技强国的路径达成了对“鸡蛋般大小的谷粒”的拟换。因此,并非“十七年”时期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幼稚,而是70年来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让幻想得以介入现实。
中国古有四大发明,今有新四大发明——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与网购,这些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在过去还是一种近乎不可能的存在。年,迟叔昌的科幻小说《旅行在年的海陆空》问世,畅想了20多年后国民便捷出行的种种场景。得益于中国高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是文字中的浪漫主义,而每天经历朝发夕至的当代国人也很难想象即便在30年前50公里山路都需要驱车大半天的时光。因为中国速度,幻想正不断地变成现实。在《旅行在年的海陆空》中,迟叔昌还想象出充电汽车与交通工具上的互动机器人,并认为这些都是难以企及的未来科技。反观当下,新能源汽车最近几年已经成为国家绿色发展与环境友好举措的新方向,充电站、充电桩随处可见。而遍布商场、高铁站与机场的互动智能机器人正与全息投影导航和VR设备相映成趣。这些在“十七年”科幻小说中处于想象力彼端的科技神话,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代国人的生活日常。
在“十七年”时期的科幻小说中,已经出现了对智能手机某些功能的描绘。严远闻于年发表了《假日的奇遇》,其中开篇就描绘了主人公新新到乐乐家过暑假前打可视电话的场景。在严远闻当时的想象中,可视电话是一种大型的放在玻璃罩中的装置,使用该装置需要一定的准备与流程。而今,视频通话成为了当代国人即时交流的必备技能,并且操作方便简单,实时直播已经从个体行为变成了风靡全国的文化产业。出门三件套也从钱包、钥匙、公交卡简化为“只要手机有电,便捷永不断线”。值得一提的是,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与田汉话剧同名的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在最后的半个多小时中,构建了社会主义未来生活的种种情形,其中包括蔬果繁茂、畜牧兴旺、人们载歌载舞、有声信件、可通话电视、乘火箭去太空等内容,这些场景透过黑白画面传达出属于那个年代的张力。而今,在我们的艺术表达中,上述场景并不常见,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已经将多年前的想象变为了日常,一切的快捷舒适,都得益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当然,除农林牧渔与日常生活外,“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