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图片 >> 正文 >> 正文

霜降时节,北京城有着怎样的活色生香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4/12/2
北京晚报·五色土

记者沈沣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一个以自然现象命名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霜降之后,意味着冬季即将来临了。但这个时节不完全是一派肃杀,深秋的绚丽与果实的丰收,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泽。《北京晚报》“四时佳气”之霜降节气流年历历万象新故宫的金碧辉煌,正是北京霜降后的主色调。穿过午门,站在太和门前的广场上,阳光无拘无束地倾洒在恢宏的红墙金瓦之上。虽无林木森森,却总能让人生出秋色无限、岁月流金之慨。古人心中的紫禁城,与星空万象遥相呼应。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处均设日晷,这一观测日影的古老计时器,可以指引我们远眺的视线,得以和古人仰望深邃星空时的目光交汇。故宫太和殿前的日晷《帝京岁时纪胜》载:“十月朔,孟冬时享宗庙,颁宪书,乃国之大典。”历书自古被视为皇权正统的象征,故称为“奉正朔”。三千年间,中国古代曾经颁行的历法达部之多。明清之际,统治者对于“授时”之权的重视,体现在紫禁城中隆重举办的颁历大典上。仪式多选在每年十月初一的午门前进行。巧合在于,秦代历法即以十月初一为岁首。乾隆时为避“弘历”名讳,因此“颁历”改称“颁朔”,历书则称作“宪书”。颁历之处的午门,见证了数百年的日月之替、风云之变。明清以降,钦天监负责主持历法编修工作。明末徐光启主政时,重视西学,在利玛窦、汤若望等西人帮助下,在今天宣武门内天主堂西侧的首善书院旧址开设历局,修订《崇祯历书》。不成想,“未几国变,竟未施行”。清初顺治任命汤若望负责修订《时宪历》,颁行天下。至康熙年间,鳌拜掌握朝政,钦天监中的保守派发难,两派在故宫午门前测量日影以作较量。这场历法之争的背后,实是康熙和鳌拜之间的权位之争,尚且年幼的康熙见证了这场日影之争:“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到了年,康熙在乾清门亲自向众臣讲授历法,取测日晷表,御笔画示日影的推算与检验。据《清稗类抄》,康熙又为钦天监御书门额,题“天文历法,可传永久”八字。唐宋以来授时之权力即被牢牢掌控,乾隆时官历才获准由民间翻刻。《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亦有负箱唱卖者。”民国以后,皇历大多在前门外打磨厂里的老二酉堂、宝文堂等书局印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撰文回忆道:“在北京,大小胡同中,可以看到有人背一个布包,手中拿着一叠子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黄(皇)历!卖黄(皇)历!”至新中国成立,“观象授时”的权力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千百年来皇恩下赐的历书,已被笑称为“老皇历”了。走进故宫冰窖处的书店,年版《故宫日历》已经上新。从年至今,《故宫日历》以“国宝日读”的方式,引动文创日历的出版时潮。故宫出版社文化旅游编辑室主任王冠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曾为天子一人独有的内府珍藏,如今成为公众分享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资源。”位于寿安宫的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内,至今保存着年至年间出版的《故宫日历》。前后相距九十年,新旧《故宫日历》一脉相承。“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博物院内同样波谲云诡,而《故宫日历》仍年复一年地坚持着。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我们发现,在信息相对闭塞、资源相对匮乏的当时环境下,《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每次翻开《故宫日历》那早已泛黄的书页时,我们都不免心生敬意。”有个小插曲,《故宫日历》往年封面,曾将“曆”写作“歷”字,引发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