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天子守国门的大明王朝有十六位皇帝,为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0/5
北京治疗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满清王朝更是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历经十六位皇帝,为什么明代帝王的陵寝(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却只有十三座?其他三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是谁?又为何没有葬于北京的帝王陵寝?

明十三陵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明孝陵”

公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天的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在大明王朝逐渐稳定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有过“迁都”的念头,并派皇太子朱标代替自己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年,皇太子朱标的“迁都勘察工作”没有完成就不幸地离世,享年37岁。

朱元璋、马皇后等人塑像

“白发人送黑发人”乃人生最悲惨的事情,而皇帝朱元璋失去的不仅是儿子,更是苦心培养、天下赞不绝口的接班人。朱元璋将太子朱标葬在了现在的明孝陵东侧。而十年前(公元年),朱元璋失去了“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妻子马皇后(马皇后葬于明孝陵)。

明孝陵

爱妻与爱子的相继离世,让年迈的朱元璋备受打击。“人到七十古来稀”,一代帝王朱元璋迅速老去,于公元年薨逝,享年70岁。为了死后不孤独,明太祖朱元璋在临终之际选择葬在应天府陪伴着爱妻与爱子。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的“明孝陵”,不仅仅是一代帝王的埋骨之所,更成为了“大明王朝”的象征(清朝康熙皇帝曾亲自祭拜)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建文帝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没有葬在“明十三陵”中。公元年,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在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登基。但他害怕“战功赫赫、手握重兵”的几位叔父日益做大威胁自己的统治,就产生了削藩的念头,也正是因为这次削藩得罪了诸多权贵,其中就有他的四叔燕王朱棣(此时朱棣的三位哥哥早已先后离世,朱棣成为名义上和实力上的皇族之首)。

明成祖朱棣

“功勋卓著、雄才大略”的朱棣手握重兵,怎么甘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索性打着“清君侧”的大旗直接起兵谋反了。三年的血雨腥风,燕王朱棣攻破首都南京,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的统治,成为大明的第三位皇帝,史称“明成祖”,也是他迁都北京拉开了“明十三陵”建造的序幕。

雪后的明十三陵

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不明(有人猜测烧死于皇宫或逃亡海外),没有人知道他在南京城陷落后去了哪里,更没有人知道他葬于何地,这是一个千古难解之谜。而靠谋权篡位得到皇位的朱棣,更不可能会在“明十三陵”给建文帝安排陵墓的(因为只要安葬朱允炆,那么朱棣谋权篡位这件事就会永远被人铭记)。

明代宗朱祁钰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不仅是名正言顺登基的,而且还曾“挽狂澜于既倒、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但他却是明朝迁都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

公元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瓦剌俘虏。这件事情举国震惊,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等重臣和孙太后商议后拥立了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史称“明代宗”。朱祁钰即位之后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治国理政,击退瓦剌的入侵,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整顿和改革,可谓英明之主。如果不是他继位,而是明英宗的儿子(当时的太子朱见深仅仅两岁),恐怕大明王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大明风华》中的朱祁钰

公元年,明英宗朱祁镇回朝被封为“太上皇”,却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在南宫。七年后,明代宗朱祁钰大病,“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地夺回了皇位,将弟弟软禁于西苑并废为“郕王”。不久后,明代宗朱祁钰就病逝。

《大明风华》中的朱祁镇

这位有大功于大明王朝的皇帝朱祁钰,在去世之后被抹去了庙号,明英宗更赐谥号“戾”抹杀了其对江山社稷的功绩。明英宗按照亲王的葬礼将弟弟朱祁钰葬在了北京西山“景泰陵”(因为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为“景泰”,故其又被称为“景泰帝”)。

明太祖朱元璋是因为客观原因,而建文帝和景泰帝纯粹是因为皇帝的主观原因(为抹杀他们皇帝的合法性)而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