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六任皇帝熹宗悊皇帝朱由校和懿安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德陵卫星图熹宗悊皇帝朱由校,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生于年(万历三十三年)。年(泰昌元年)刚刚登基不到一个月的父亲朱常洛就挂了,16岁的朱由校就继位了,次年改元天启。年(天启七年)去世,享年23岁,在位7年,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年(崇祯元年)葬德陵。
熹宗悊皇帝朱由校朱由校从小受的教育不多,想当年他爸爸朱常洛都是半失学儿童,他在教育上就更别提了,所以在政治上找不到成就感的他,就把精力都转到擅长的领域“手艺活-木匠”上了,以至于后世给他一个“木匠皇帝”的殊荣。并且开始厌倦朝政,致使阉党矫诏擅权,使其在与重用的东林党之争中胜出,最终击垮东林党,出现了空前的宦官专权。相对于朝廷的内忧,外患也是不断。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步步紧逼,势力逐渐扩大,沈阳、辽阳等地相继沦陷。辽东时局日趋严峻。在乱世的朱由校时代,涌现出很多名人:杨涟、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等等。
懿安皇后张氏,熹宗朱由校的原配,年(天启元年)被册立为皇后。全名:张嫣。个性严正,痛恨魏忠贤阉党的行径,经常劝谏朱由校“远小人而近贤臣”。在朱由校临终时,让异母弟弟朱由检接班的问题上,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思宗朱由检即位后,尊张皇后为“懿安皇后”。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张皇后自缢而死。南明弘光朝,为她上尊谥为“孝哀悊皇后”。后来清顺治福临下令将她葬入德陵。
明朝政府自朱元璋建国之后,一共主持修建了19座皇陵,德陵是修建的最后一座皇家陵墓。
德陵始建于年(天启七年),于年(崇祯五年)才完工。历时5年,不是因为工程宏大工期长,而是因为工程开始就遇到了大问题:没钱!崇祯朱由检登基之后,大明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根本就没有钱修陵,只拨款50万两白银,但按照工部计算,营造德陵最少需要-万两白银。于是捐款、摊派、开纳事例银和加收盐税,甚至考虑拆魏忠贤生祠来凑物料省钱了。最终才把朱由校的陵寝修完。
德陵的陵区总体呈东西向,在永陵的东南方向,周围十分宽阔。最西端的建筑是一座五孔石桥,是除主神道上的诸桥外,各陵前最宽大的一座了。
五口石桥明朝修建的桥身完好坚固,桥面铺设石条。桥面宽阔,两辆汽车都能并列通行。桥下河床已经干枯。
五孔石桥下桥洞均为砖券,在2年的修缮时对桥洞进行了加固,桥栏杆也全部恢复补齐。
五孔石桥向东是无字功德碑,石碑保存完好。
四周清朝乾隆年间修缮时改建的齐胸宇墙已经荡然无存了。
无字功德碑再向东就是陵区的大门裬恩门。硬山式的屋顶,是2年修缮时按照清朝的规制重建的,比明朝的原建缩小了一半还多。
屋檐下的物料非常老旧,也没有上油彩,仿佛是回收来的木材。
大门紧闭,内部不得而知。只能偷窥。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院落中裬恩殿只剩遗址,残留着残垣断壁。
陵区右侧,也就是北侧,顺着陵墙有条柏油路一直通向宝城后面。
德陵陵墙陵墙在3年时修缮一新,笔直的通道宝城墙外。
德陵陵墙越过陵墙可以看到密集的松柏和崭新的方城明楼,
宝城外墙也是3年修缮的,非常的新。
据史料记载,德陵的圣号碑与众不同。别家的是碑趺须弥座的雕饰都是云龙图案为主,而德陵则除了二龙戏珠外,在下枋的前面和左右两侧还雕有佛、道两家的吉祥图案。
另外明楼顶部在清朝乾隆时期修缮时改为条石券顶。
宝城后面,没有相连的山脉,而是一片现代陵墓区-德陵公墓。
看来还是有人相信帝王风水。其实如果他们的陵墓风水真的能够保佑他们朱家的天下,也不至于只传了17任16位皇帝了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德陵的神功监,监墙是各陵中保存最好的。通高近4米,监门为硬山顶式的五脊门,门板看着就透着年代感。
德陵神功监监门门外的一棵老槐树,可能是这近四百年的历史见证者吧!
老槐树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