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长安少陵原ldquo小十三陵rdq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5/11
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pf.39.net/xwdt/160621/4876190.html

关中这片沃土上,除了有被人们熟知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定都王朝的历史遗迹外,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明代藩王家族陵园,这就是今西安南郊长安区少陵塬上的明秦王陵。

这里埋葬着十三位秦藩王、三十余位秦府郡王及其王妃、世子,俗称“小十三陵”。

明制,诸王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成后留一个天井,死后封葬,讳避“墓”而称“井”。每井有两营兵守陵,后世逐渐演变为村落。今长安区少陵塬一带的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和东伍村、南伍村、兆寨、甘寨、胡家寨、查家寨、常旗寨、高寨、大兆、小兆、东兆余、西兆余、高望堆、南里王、北里王、司马村都是当年守陵军士繁衍形成的村落。称“井”者为陵墓所在之地,称“寨”者为护陵军营,当地俗语曰: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

大明洪武三年(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嫡次子朱樉为秦王,建藩西安府。因秦王为太祖嫡次子,历来为宗室之长,是明代藩王中最重要的一支,属亲王级别(最高等级的爵位),被称为“天下首藩”。

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的时间里,共传十四位秦王,除末代秦王朱存极被李自成所俘被杀、葬处不明外,其他十三位秦王及其后妃子女均安葬在长安少陵塬上。这里本是千年以前汉宣帝刘询给自己挑选的万年吉壤——杜陵所在地,由于风景秀丽、风水极佳而被明代秦愍王朱樉看中,成为秦藩国王室的家族墓地。

如今已出土过数十个圹志铭,证明少陵塬一带确实埋葬着多位秦藩国的贵族。然而,一时的辉煌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推移,当年比比皆是且规制颇高的墓冢、享殿、石像,绝大多数都已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彻底消失。目前,陵前有守陵石像的秦王陵冢仅存六座,其他的已然消失在了田地荒野或是闹市街巷之中,毫无半点地面遗迹。

通过实地考察,今向热爱历史的同好介绍一下目前仅存的这六座秦王陵。

秦愍王陵

朱樉[shuǎng](-年),明太祖朱元璋嫡次子,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懿文太子朱标同母弟,明成祖朱棣异母兄。洪武二十八年三月薨,朱元璋十分痛惜,特命礼部尚书任亨泰定谥为“愍”,意为在国遭忧、祸乱方作。

▲秦愍王墓的神道。

秦愍王陵在长安区韦曲街道大府井村东。封土呈宝顶形,底径51米,高15米。墓冢基本完好,现已开辟出神道,两旁石像现存:

八棱形华表一对。顶部朝天吼已佚失,现高3.46米;

石虎一对。宽0.47米,高1.54米;

石羊一只。长1.3米,高1.3米;

石麒麟一对。长2.42米,高1.8米;

石马二对。长2.27米,高1.73米;

文官一对。宽0.81米,高2.9米,头戴无脚幞头,身披博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双手持笏;

武官一人。宽0.81米,高2.9米,头戴七梁冠,身着宽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双手按剑。西侧武官不知所踪;

石狮一对。宽1.1米,高1.37米,蹲坐在门阙两旁的基座上;

神道碑仅剩龟趺,碑身已不知去向。

▲秦愍王墓神道东侧的石麒麟。

▲秦愍王墓文保碑。

地面散存黄、蓝釉琉璃瓦残片,可知陵园原有建筑也曾恢宏壮丽。西南有一座陪葬墓,与愍王冢处于同一高度平台上,底径24米,高9米,推测为愍王妃墓。东南三座陪葬墓较朱樉墓低一个台地,由东到西封土底径分别是17米、20米和15米,疑为秦僖王、怀王、昭王墓,盗掘破坏严重。

▲秦愍王墓前残破的碑座(碑身已不存)。

年以前,这里还在一片苞谷地和西瓜地中,神道上荒草丛生,西侧的石像还被圈在当地农户的西瓜地中,不得近前。后来这里被媒体报道在春天时桃花盛开、景色绚丽,引来许多游人春游踏青看花,竟然歪打正着小火了一把。如今陵墓四周已得到整修,神道被清理干净直通村道,两侧的石像也被围栏圈起保护。

▲秦愍王墓神道东侧的文官石像。

▲秦愍王墓神道东侧的武官石像。

秦隐王陵

秦隐王朱尚炳(-年),秦愍王朱樉嫡长子,洪武二十八年(年)袭封秦王。永乐九年,明成祖派使者至西安,尚炳称疾不出迎,见使者又态度傲慢。成祖遂将王府官吏逮捕治罪,赐尚炳书曰:“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侯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尚炳恐惧,来朝谢罪。第二年三月薨,年三十二,在秦王位十七年,谥隐王。

▲秦隐王墓文保碑。

第二代秦隐王陵在长安区大兆街道东伍村北,位于杜陵文管所大院以北,有三座墓冢,成“品”字形分布,是秦隐王与其王妃墓。最大的一座居中直对神道是隐王墓,底边长35米、高16米;西南侧墓冢与隐王墓规模相当,封土底边长28米、高13米;东南侧墓冢略小,封土因附近村民取土而残缺,底边长22米,高约8米。陵前石像生列于神道两侧,具体为:

石麒麟一对。身长2.5米,高1.94米,周身鳞甲;

石马两对。身长2.26米,高1.8米,鞍镫纹饰精美;

文官一对。宽0.7米,高2.74米,头戴无脚幞头,身披博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双手持笏;

武官一对。宽1米,高2.78米,头戴六梁冠,身着宽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双手按剑;

此外另有石马一对。身长2.32米,宽0.67米,高1.74米,形似前四匹,鞍镫具备,鬃毛清晰生动。因不符规制,故推测为后世移来。

秦隐王朱尚炳墓在东伍村北,然从村中并不能到达,需从村北加油站对面的小路(即从航天大道拐到雁引路上向南走东边第一条路)朝东拐才能到,路口有文管所指引标志。沿着这条路走大概一里到杜陵文管所院内,就看到隐王墓神道两侧的石刻,从南到北依次为:麒麟一对、石马两对、文官一对、武官一对和石马一对(疑为后世移来)。

▲秦隐王墓神道东侧石像。

据闻,墓前本来还有石虎、石羊、石狮,“大跃进”时被毁。这里东距汉宣帝杜陵、西离秦愍王朱樉墓皆约七百米,因为是“西安市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所在地,相比于散落在村中田间地头的其他秦王陵,保存最为完好。

▲秦隐王墓神道西侧的石马细节。

秦康王陵

秦康王朱志土絜(-年),秦隐王朱尚炳庶三子,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之弟。为人好古嗜学,存世《送名医凌汉章还苕》三首。景泰六年(年)薨,谥康王。

▲秦康王墓前扑倒在地的神道碑。

第五代秦康王陵在长安区大兆街道康王井村东。封土无存,神道已辟为田地。神道碑断裂扑倒在地,断成三截,碑高4.5米,宽1米,厚0.29米,其上篆刻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遣陆师道祭墓碑文。另一座碑仅存底座,体型硕大。目前,康王墓前仅余石狮一对、文官石像一件、武官石像一件、石马一对,其余石像俱已被盗、被毁。

▲秦康王墓神道东侧的武官石像。

▲秦康王墓神道东侧的文官石像。

▲秦康王墓前的石像。

附近居民院中有康王妃陈氏墓志铭及盖。盖为正方形,边长95.5厘米,厚19.5厘米,篆书“大明宗室敕谥康王故妃陈氏圹志铭”15字,边刻云凤纹。志为正方形,边长96厘米,厚19.5厘米,四边均刻双凤云纹,志文楷书31行,行31字,除空格外,共字。志文称:“康王既薨之十有九年,为成化九年四月十八日妃以疾薨于正寝,于是年十二月四日合葬咸宁县章曲里鸿固原”。

▲秦康王墓以东的陪葬墓。

秦惠王陵

秦惠王朱公锡(-年),明太祖五世孙,秦康王嫡长子。天顺二年(年)袭封秦王,以贤能闻名。成化二十二年薨,谥惠王。卒年五十岁,在位二十八年。

▲秦惠王墓前的神道碑。

第六代秦惠王陵在长安区大兆街道庞留井村东。位于少陵塬最南部,地处偏远,距离翠华山不足十公里。墓冢在村民田地里,基本完好,有陪葬墓两座。墓前所竖石碑上镌刻有“检秦惠王暨妃王氏合葬墓”。收藏在长安博物馆的“秦惠王嵇妃继氏圹志并盖”就出土于惠王墓西侧,证明墓主人为惠王无疑。

▲秦惠王墓文保碑。

今惠王墓封土在庞留井村村口马路北侧,而神道、石刻皆在路南,位于民房东侧,相距几尺。墓冢前的神道两侧,由南至北依次有:华表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两对、文官一对、武官一对,两座华表顶端的望天吼均已被盗。惠王墓石刻保护较好,所有石刻已被围栏围起,但无专人看管。其石像皆纹理清晰,线条流畅,细节处雕工极细。

▲秦惠王墓神道东侧的文官石像。

▲秦惠王墓神道东侧的武官石像。

在神道末端西侧有一座巨大的石碑,碑额篆书“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对于了解秦惠王生平与明朝秦藩国的具体情况意义重大。碑文称:“太祖高皇帝第二子愍王折圭受封为天下第一藩国。四传至于康王,康王薨逝,英庙受册,命以王世子公锡代其位,是为惠王。......在位二十年,寿五十而薨。墓在咸宁县章曲里少陵原之北,妃夫人实祔。”

▲秦惠王墓神道东侧的石马。

秦简王陵

秦简王朱诚泳(-年),秦惠王朱公锡庶长子。生性纯孝,待人谦恭。喜好文学,又博览群书,凡六经子史百家无不遍阅。诗词歌赋造诣很深,自号宾竹道人,著有文集《经进小鸣集》和《宾竹稿》。弘治十一年(年)薨,谥简王。无子,从弟临潼王朱诚澯之子朱秉欆袭爵。

▲秦简王墓残存的封土。

第七代秦简王陵在长安区韦曲街道简王井村北。据清朝康熙年修《咸宁县志》载:“秦简王朱诚泳墓在韦曲原,定王惟焯墓祔”。

今定王墓已不存,惟余简王墓。墓冢在西安市精神病院内,封土呈圆锥形,底径17米,高15米。神道已被当地村民为索赔拆迁款而种下的树林占据,立于神道两侧的石像有:

石麒麟一对。西侧麒麟全部露出地面,长2.43米,高1.92米。东侧麒麟被土半埋,露出地面高約1.5米左右;

石马二对。身长2.24米,被土半埋,露出地面高约1.5米;

文官一对。高2.6米,头戴无脚幞头,身披博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双手持笏;

武官一对。高2.7米,头戴七梁冠,身着宽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双手按剑;

石虎一件。另一件已佚失;

华表一件。原扑倒在地,现已被扶正。

关于朱诚泳,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常把一些格言警句写在自己的衣服上勉励自己,这恐怕就是最早的文化衫吧。这位二百余年里最贤明的秦王,死后的命运并不幸运,年11月他的墓被盗。

盗墓贼从西北角挖下1米见方、深18米的盗洞,砸开砖门后进入墓室,盗走彩绘陶马、陶俑三百余件,后大部分追回,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今馆内所藏“明朝彩绘陶仪仗俑群”就是秦简王死后随葬的仪仗队。陶俑三百余件,俑手中原持的木质道具已朽,但根据踏板下墨书可知约有七十余种,有清道旗、金鼓旗、白泽旗、告止幡、信幡、戈、戟、弓箭、笙、笛、板、琵琶、抬轿、跟驾、梅花灯和各样伞扇,阵容庞大,浩浩荡荡,颇为壮观。

沿航天大道向东,经简王村路口右拐(医院东侧),往南大概一里就是秦简王墓,在精神病院里边。医院东西大楼之间有一块大草坪,中有一座凸起的坟冢残存其间,这便是秦简王墓。医院南墙之外的树林,即是神道石刻和文保碑所在。旁边的简王井村由于四周耕地已经全部被征收,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农业生活与自然经济,成了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恐怕不久也要拆迁。

▲秦简王墓所在的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秦宣王陵

秦宣王朱怀埢(-年),明太祖八世孙,秦康王五世孙,秦昭王朱秉欆堂弟,秦定王朱惟焯从子,秦国第十代藩王。怀埢本是王族远支,爵镇国中尉。但因秦简王无子,第三代临潼王秉欆袭爵,即秦昭王,昭王只有一子,即定王惟焯,定王又无子。以明朝的宗法继承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亡侄嗣,怀埢因血统最近而得以于嘉靖二十七年(年)进封秦王。

▲秦宣王墓前的石像。

第十代秦宣王陵在长安区韦曲街道三府井村东。三府井村已完全拆除,这里建成了大型的高楼社区,秦王墓及其神道上的石像生孤零零得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无力自拔,这景致,像极了一个风烛残年的空巢老人默默等待死亡的到来。寻找之时,在航开路边钻了一个门洞,进到一片建筑荒地,向前走了两百米又见一围墙圈起的院落,三只狗远吠不止。走近院墙,大门紧锁且有恶狗相吠,幸墙不高,不足两米,故扒在西边墙上看到了围在院里的石像生,都半埋在土里。想走进去上前仔细参观,却没能得到锄地大爷的许可,故只能远观。

墓冢残缺,现存封土堆周长60米,底径29米,高约9米,朝向坐北面南。神道两旁,由南向北依次有:

八棱形华表一对。半埋入土中,露出地面部分高2.25米,每面宽0.22米;

石虎一对。部分埋入土中,露出地面部分高1.25米;

石羊一对。部分埋入土中,露出地面部分高1.39米;

牵马石人一对(诸秦藩王墓中孤品)。石人头戴方帽(四方平定巾,明代典型儒生帽),身着开襟短袍,一手提鞭,一手牵马,下部埋入土中,露出地面高1.2米。石马身长1.15米,高2.54米,鞍镫搭背齐备,刻工极细,线条流畅;

文官一对。宽1米,厚0.58米,高2.5米,头戴无脚幞头,身着博衣大袖长袍,腰束玉带,双手持笏;

目前未发现应有的石麒麟、石狮和武官,可能已埋入土中或被盗、被毁。

据《咸宁县志·陵墓志》引《陕西通志》载:“宣王墓在高望堆却步原,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澏、秦肃王朱谊漶、秦景王朱存机等墓俱在焉”。但如今除了宣王墓外,在这一带散落的其他秦王墓已无从查证。

结语

在十三位秦王中,目前仅余六位墓葬仍存,但仅存的这六座墓葬也被裹挟在城市化的时代洪流中日渐破败消亡,封土堆被取土,石像生被偷走,墓室被盗掘,神道被新修的道路阻隔,且面临着土地被开发建设成楼盘的危险。

的确,这些墓冢之间距离相对较远,集中保护有难度;再加上知名度不高,鲜有人知,但少陵原地区处在长安区高速发展、向东扩张的时代大潮下,陵墓周边的村庄都已经或即将面临着拆迁,如不及时保护,这些明代古迹或许就要在不久的将来消失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了。

建议尝试“分片保护,统一管理”,成立“明秦王陵遗址保护所”,集中统一保护现存明代秦王陵。在6个现存的秦王陵遗址上建立“明秦某王陵遗址公园”,借鉴成都的蜀王陵、山东的鲁王陵发掘文物、开发地宫。以第一代藩王秦愍王陵为核心,按明代规制复建愍王陵园,在其址上建立『明秦王陵博物馆』集中展示少陵原上所有明代墓葬出土文物。愍王朱樉是第一代秦王,是秦藩国二百多年的家族首领,所有秦王陵园本就以愍王陵为中心进行营建,所以在其址成立保护中心是最好的选择。

总之,期待明秦王墓群能够得到合理保护,期待西安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两年前也曾田野考察过:

西安长安区明秦藩王十三陵现状调查

  作者:雍州节度使

  西安人

  版式设计:霹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