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明朝16帝中,不乏雄才大略之辈,像我们熟知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都曾留下赫赫威名。但封建王朝似乎总是逃脱不了盛极而衰直至走向最终灭亡的结局,而这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无外乎是躺在祖宗功劳簿上贪图享乐的昏庸皇帝。而要说明朝这些帝王中,最荒唐最懒惰的皇帝是谁,非万历皇帝朱翊钧莫属。
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他却有连续28年不上朝的“惊人纪录”,连他那个一心修道的爷爷嘉靖帝都甘拜下风。但是这个孙子似乎是只看到了他爷爷不上朝的既定事实,却并没有学习到嘉靖帝的帝王心术及对全国军政大权的掌控手段。所以在万历皇帝统治生涯的中后期,朝政废怠、党政林立、政府机关运转停止,导致万历皇帝去世仅24年,明朝就灭亡了。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万历皇帝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但万历皇帝是即位之初就这么昏庸荒唐的吗?其实不然。
在万历朝的前十年,朱翊钧重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在全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在政治上实行“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在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不仅减少了官员对百姓的压榨,同时保证了国库的盈收。
通过在政治、经济上的改革,使得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明朝的经济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阶级矛盾也有所缓和,一度创立了“万历中兴”的大好局面。
即便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亲政,亲政之初万历皇帝在政事上依旧保持了勤勉的作风。他每用一官都会亲自召见,当面考核。他极力改变自己以往一切听凭首辅与太后吩咐的形象,强调“事事由朕独断”,定要让臣下刮目相看。从中可以看出,万历皇帝还是想重振祖辈雄风,争取做一位明君的。但最后为何会沦落到连续28年不上朝的荒唐境地呢?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官集团束缚太重,紫禁城“困兽”之所
万历皇帝亲政之初,没有张居正的束缚,他独揽大权,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明王朝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张居正在的时候,万历皇帝面对的仅仅是张居正一人。张居正死后,他却要独自面对整个文官集团。权力的集中并没有让万历皇帝体验到大权在握的快感,反而被这个庞大的文官集团处处用祖制和礼法弄得束手束脚。
万历皇帝重视边防,所以他经常召见大臣讨论边防事务,并且为了重振天朝雄风,他还决定亲自训练禁卫军以学习军事。
年夏天,皇帝冒着酷热,亲自在皇城内观看御林军的射箭比赛。当时好几个宦官都因忍受不了天气的炎热而晕倒,但万历皇帝却坚持了下来,比赛延续到傍晚才宣告结束。
然而文官集团并没有理解到皇帝的一番苦心,他们轮番上奏反对,用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皇帝亲临演武场,万一有刺客暗藏其中怎么办?当皇帝的就应该稳坐天子宝殿,遥控全国,而不应该亲临武事。表明上是担忧皇帝安危,实则是怕皇帝重武抑文,这样会有损文官集团的利益。
明朝十三陵
面对文官集团纷沓而来的指责,万历皇帝只好让步,对禁军也逐渐不加过问。但是这样对于一个生性好动的皇帝来说,如果长年被囚禁在紫禁城中,那无疑是一件非常憋闷的事。那时候,皇帝唯一能出北京城的政治理由,是到十三陵去拜谒祖先。
但是这群不知好歹的文官,不仅反对皇帝练兵,连皇帝出城也要管。他们指出“为人君者,就应该安居垂裳”,而不是经常跑出紫禁城外出。要知道,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帝一生,仅在年回到湖广承天府巡视过他的出生之地,此后27年中就再没有离开北京一步。他的父皇隆庆帝在位5年,仅仅到京郊谒陵一次,而且为时只有4天。而万历皇帝在年春天到年夏天,就已经拜谒皇陵4次,相比较前者,无疑是很频繁了。
所以在“祖宗成宪”的大制下,万历皇帝又再次妥协了。于是从年以后,万历皇帝仅仅于年对自己的定陵再度视察过一次以外,30多年,他没有再走出过紫禁城一步。
党派林立,朝廷机构日益腐败
张居正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以为自己掌握了大权,但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严重的党争之中,不能自拔。
在张居正倒台后,他的政敌们开始不遗余力地攻击张居正,包括他实行的新政措施。于是对官员的考功制度被废除,对驿站的严禁也被放弃,十余年来那些行之有效的新政措施,全都被连根拔起。
不仅如此,张居正启用、重用的官员不论功过与否全被裁撤,而反对张居正的,不管是被张居正以什么理由罢官的,现在都成了英雄,立刻获得启用。并且他们扳倒张居正、冯保之后留出来大批的职位空缺,则赶紧安排自己人补上。
这样造成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有能力的人被直接弃用,朝政全是被一些无能之人把控,并且在没有考功制的约束下,官僚们又恢复了懈怠的本性,整天不干正事,只知道拉帮结派、巩固权势,相互攻击。
因此人们说,明朝的党争始于万历时期,“国朝自万历以前未有党名”,“有明万历间党目起”。万历时期的党争明显地分化为不同的阵营,且政治纷争的规模、程度和影响都超过以往。
长久以往,大明朝的军政开始败坏,社会矛盾又开始激化。而万历皇帝最后也悲哀地发现,即便他再怎样励精图治,朝政也未见清明,反而经常陷入文官们的圈套之中,就愈发地不想再理朝政。
私生活被干预,太子之争成痛点
皇帝酒色作乐
万历十四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于酒色之中。作为天下之主,万历皇帝想到,既然你们不能让我在政治上放开手脚,我开开心心的喝点小酒、跟喜爱的妃子们抽空耍一耍不会再有人说了吧。但这群文官没有让万历皇帝失望。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对皇帝产生束缚,更深入皇帝的私生活,甚至干预他喜欢哪个妃子,偏爱哪个儿子。
假借劝谏的名义,他们经常上奏直接批评皇帝追求个人享乐,宠爱某个妃子而冷落另一个妃子,总与某个妃子同床却不与皇后共寝等等。作为一个九五之尊,连自己宠幸哪个妃子这些臣子都要在皇帝面前说三道是,万历的内心无疑是十分憋屈的,但这还不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万历皇帝十分宠爱郑贵妃,却对皇后不怎么感冒。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一直想立郑贵妃之子为太子。这种“大逆不道”之举,在万历朝的文官眼里,那可是足以颠覆国本的大事。因为古时候一直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讲究的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既然万历你有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就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要去立小儿子作未来国家的储君。
但文官此举是直接激怒了万历皇帝,为了这件事,万历皇帝与满朝大臣斗争了二十多年。所以在万历执政的中后期我们能在明朝看到这样的一副画面,皇帝连续28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彻底做起了一个“无为而治”的荒唐皇帝。
而结果不仅是因为朝政懈怠导致的军政废弛,而且因为没有皇帝对官员任用的批准,以致朝廷机构各处大批职位空缺,无人可干,政府机构运转基近停滞。万历四十五年(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说明。
万历皇帝,就是用这种在外人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手段去对抗这些让他无力反抗又十分不满的文官集团。作为男人,他敢于为自己心中所爱跟恶势力抗争,这是好样的。但是作为一国之主,身系天下安危,他将国家大事看做儿戏,完全不顾祖宗基业、百姓死活,他无疑是失败的。
万历四十八年(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就这样结束了他这富有争议的一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