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祥得福、风集龙聚的杜陵原上,安葬了自秦汉到明清以米近百名身份显赫的要人,形成了众多的古墓群。这些墓群之中,当数明秦藩王十三陵墓群最为著名。在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3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共有明秦藩王墓13座,世子墓1座,王妃及郡王墓50多座。而这一中
国历史上少见的庞大墓群,是以第一代藩王秦愍王朱棪陵墓为中心,向四周绵延展开的。朱柍墓南侧,坐落着一个田园式的秀美村庄,它就是杜陵原上“九井十八寨”中的第一井一一韦曲街道大府井村。因朱为第一代秦藩王,被称为“大府”,为他生前修建的陵墓称“井”,故名大府井,村庄因坐落墓旁而得村名。
大府井村位于杜陵原上韦曲街道的东北边界,北与简王井村为邻,南与南伍村毗连,西与东兆余村相望,东与大兆街道东伍村接壤。
说到杜陵原上的明秦藩王十三陵,人们总会联想到远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两者虽不能混为一体,但却遥相辉映,互有联系。北京的十三陵是明代的皇帝陵,杜陵原上的十三陵是明代镇守西北的秦藩王陵,规格虽略第一等,但其影响却不容忽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现固政权,把除太子以外的诸王子分封于全国各地,建藩为王,以屏王室。在他的26个儿子中,除懿文太子及皇子楠早逝,共封了24位藩王。后又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共25王。并定规矩,亲王嫡长子年及10岁;即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10岁封为郡王。
各藩均享禄万石,并有一定实力的护卫武装,其地位在皇帝之下,公侯之上诸藩之中,封在陕西的秦藩王势力最大,号称“天下第藩国”。当时西安在全国为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朱元璋便将他的次子朱封为秦王,希望他能“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朱棱担任秦藩王以后,他的子孙先后有13人继承王位。各藩王又都封其几子为郡王,孙子为辅国奉国镇国将军。这些藩王、郡王、将军死后,大都埋葬在杜陵原,形成了庞大的明代墓葬群。
朱死后,葬于大府井村东北。墓家为圆锥形,坐北向南,封土堆高约20米,周长米。从地面散存的黄、蓝釉琉璃瓦片证明,墓地原有陵园建筑。现在墓南神道旁有大型石雕14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极其精美,是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由南向北,两旁排列,依次有:华表1对,顶为天禄;石蹲虎1对,昂首竖耳,站立于长方形石柱上;石羊1对,呈站立状,双角蜷曲,昂首前视;石麒麟1对,遍体鱗甲,工精细,是这批石刻中最佳作品;石马2对,站立于长方形石座上,马身鞍響齐备;石人2对,其中武官2人,头戴七梁冠,身着宽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足蹬云头鞋,挺身站立,神态忠勇。文官2人,头戴博衣大袖短袍,内衣東玉带,足蹬云头鞋,双手持笏,毕恭毕敬;蹲狮
1对,张口瞪目,其势汹汹,蹲于门阙两旁的石台阶上。从陵墓的封土堆到地表石刻作品,朱柍墓的规模档次,在明秦藩王十三陵中当居首位。在朱椩墓周边,还有几座陪葬墓。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当是秦藩王中隐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堩,怀王朱志钩、昭王朱秉等人的墓葬。其中隐王朱尚炳暴病身亡,尸体未能运回陕西,他的陵墓至今留个墓洞未封,成为真正的“井”。另外郡王中的安王和庄王的陪葬墓也在这里。从这些陪葬墓也可看出愍王朱椩墓在明秦藩王十三陵中的中心地位。
现在要相继修通向西、南、北3个方向的出村水泥路,与绕村而过的雁(塔)环(山)公路、雁引公路、西(安)柞(水)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共同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大府井村与热火朝天的外部发展环境融为一体。并敞开胸怀,迎接明秦藩王十三陵的旅游开发建设,利用该项目的中心区域优势,做好房屋租用、休闲度假等配套服务以及土地流转等文章,把大府井村打造成一个既具人文内涵,又能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