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因何原因去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4/9

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因何原因去世?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领第五次北征大军,班师返京。开始朱棣兴致颇高,经过清水源时,见到路旁有一块高数十丈的巨石,就命随行的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将记述这次亲征功绩的文字刻在上面,使万世后知朕亲征过此也但不久朱棣就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盼望早日到达北京。十四日,军队途经翠微冈。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朱棣靠着桌子坐着,显得疲惫不堪。他问内侍海寿:还有几天可以到达北京?海寿答道:大概要八月中旬。他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过一会儿,他对身旁的大学士杨荣说:太子这几年政务越来越熟悉了,回京以后,我要把军国大事都交予他处理,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的清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番话清楚地表明连年出征的朱棣,无论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已很疲劳了。不过,朱棣此时还没意识到,死神已向他走来。七月十五日,部队行至苍崖,朱棣病情突然加剧,卧床不能起。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军队重申了纪律,还增加了巡逻的哨兵十六日,行至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朱棣昏迷不醒,大军只得停止前进,暂时安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七日,朱棣去世。因为大军正在回师途中,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和太监马云等决议不泄露消息,秘不发丧,暂不举哀,只在军中搜集一些锡器,铸成一口棺材,把朱橡的遗体秘密装殓起来。为了保密,将铸棺的工匠全部杀死。大军返归过程中进食、行礼、奏事等一切如常。同时,派内侍海寿秘密回京,向太子报告太子朱高炽得到消息后,立即派皇太孙前往军营,八月十日,皇太孙到达军营后,才发布了朱棣已死的消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太祖朱元璋是葬在南京孝陵的。而朱棣因有迁都北京的打算,所以在永乐七年(年),就派人在北京附近选择陵址。经反复筛选,最后确定了由风水先生廖均卿推荐的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的黄土山。朱棣嫌山名不雅,改为天寿山。此山是燕山山脉的支脉,形势壮观,它的东、北、西三面群峰矗立,中央平坦开阔,好似个大庭院,南面则开敞无阻,直通北京平原。其南端有两座小山相对,左为龙山,右为虎山,好像两个卫兵在把守大门,朱棣的陵墓(名长陵)就坐落在山区中的康家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陵工程开始于永乐七年,到永乐十一年完工,历时四年。为此,明政府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大批工匠民工,这些人离乡背井,来到陵地,从事着极为繁重的劳动,生活条件极差,不少人生病身亡。朱棣的壮观的陵墓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和汗。陵墓建成后,朱棣把死去的皇后徐氏的尸骨由南京迁葬过来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后,按照朱元章确定的一帝一后制度,与徐后葬在一起。为朱棣殉葬的十六位宫妃,则埋入陵园之外的东西井。井即直上直下不筑墓道的坟冢。成祖之后,又有十二个明朝皇帝先后埋葬在天寿山陵区,形成明十三陵。朱棣死时六十五岁,在位二十三年,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十七年(年),又改庙号为成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棣是以藩王起兵,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的,因而历来受到封建文人的责难,但这责难不过是出于封建正统思想,在今天看来,其得位正否,实是不必过分留意。今天应该留意的,当是他在位中期间的所作所为对于当时的社会,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朱棣在位国期间,政治上强化君权,经济上执行休养生息的方针,注意发展社会生产,他还锐意进取,坚决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大力发展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建立起一个东至库页岛,西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诸岛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些活动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朱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历史地位不容兴忽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