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七秩芳华,桃李天下。年5月16日,我们将迎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70年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在法大70年的办学历史中,流传下很多闪闪发光的人和事,这些都汇聚成了法大的精神和风骨,成为每一个法大人的财富。
在7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法大官微特推出“辉煌70年”校史漫画专栏,带你用漫画的形式,重温法大那段辉煌的历史!
舌尖上的法大
如今要说50年代的校园生活,拥有这些记忆的大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这些历尽沧桑的老人二十岁左右的青春岁月里,来到当时刚刚创立的北京政法学院。其中的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和北京政法学院及后来的中国政法大学息息相关。在他们的记忆里,当时的大学生活、当年土城边的校园又是什么样子?
(五十年代学校1、2、3、4号楼)
当年的校园虽然不大,学生人数却也不多。正因为这样,那时候北京政法学院的同学们也不会觉得拥挤,上课、上自习也不需要像今天一样“占座”。倪才忠回忆说,那时候每个人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一般你这次坐什么位置,别人知道这个位子有人坐了,就很自觉地寻找别的座位,下次你来还是坐这个位置,并不会产生争抢座位的情况。而同学们平时自习的时间是比较多的,课余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自习,看讲义和笔记,看专业课的书,或者是图书馆里文学、外语之类的书籍。
尽管校园不大,食堂的伙食却是非常不错的。调干生有调干生奖学金,发放给工作3年之后考到学校来读书的同学,和工作时的级别待遇一样。如何长顺先生,是工作5年之后考到北京政法学院的调干生,每个月就有25元的调干生奖学金。对于普通的学生,学校专门给贫困生发放补助。学校食堂的集体伙食每个月伙食费是12.5元,同学们先用钱购买粮票,然后拿着粮票到食堂买饭。
(五十年代的食堂)
食堂的开放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早上7点到8点,中午12点到下午1点,晚上5点到6点,错过了开放时间,则有可能吃不上饭了。集体伙食每个人吃的都一样,到窗口递上粮票,食堂的工作人员就给你打上当天准备的饭菜。米饭是3两,外加一荤一素两个菜,不爱吃米饭的同学还可以吃馒头、窝头。据50年代的老校友回忆,那时候北京政法学院的饭菜还是很好的,有些做的比较好的菜,如“蚂蚁上树”,作为食堂的“保留项目”,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
那时候同学们参加生产劳动很多,像劳动建校、建设十三陵水库、挖小滇池、东升公社的农业劳动等等。有些劳动持续的时间长,在校外伙食又无法得到保证,回来以后学校就会特意给同学们准备红烧肉等比较好的饭菜,补充营养。有些同学平时很节约,舍不得吃饭,到需要捐钱的时候就把平时攒下来的钱都拿出来捐了。辅导员看了就很心疼,把钱退给他们,让他们好好吃点东西,保证伙食。
(如今的法大食堂)
法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