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骑车吧,无法抵达远方的人们百家故事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6/28

本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骑自行车。骑行给他们带来健康,愉悦,远离手机的安静,新的朋友,以及对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的思考。

文|王双兴卢妍

编辑|槐杨

图|受访者提供(特殊标注除外)

1

五月,因为疫情防控,冯奇所在的公司开始居家办公,他发现,晚饭后有了属于自己的几个小时。想出门,但「到处都封了,餐厅、玩的地方也都关了,哪儿都去不了」,有同事在群里建议出去骑车,一呼百应,全组都出动了。

那是冯奇第一次骑车长途出行,靠共享单车,他从北五环的住处向南骑到朝阳公园,和同事会合后,再一路向西骑到鼓楼。五月的北京突然有了春节的感觉——路上车和人都很少,冯奇把车蹬得飞快,吹着风抵达目的地。

骑了近30公里后,冯奇和同事们到了什刹海。那天晚上,他在湖边看了很久水草。

这天之后,冯奇和他的同事都下单了自行车。同事楚潇是最先买的,车店是偷偷开的门,一堆买家挤在那儿,等着老板打着手电筒找车。价格随之上涨,楚潇用高出平时元左右的价格买下了一辆折叠车。而冯奇买下一辆「小布」,BROMPTON,一款有英国血统的折叠车,价格高达一万三四,等了一个月才拿到。如今,他每天骑车上下班,单程16公里,既完成了通勤,又实现了健身。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在北京,单程时间60分钟以上的通勤占比达到30%,在全国44个主要城市中排至第一;单程平均通勤时耗最长达到48分钟,也是44个城市中最长的。

但骑行通勤给冯奇带来了新的感受:如果说乘车、搭地铁是人将身体完全交付给机器,自行车则让过程变得具体,「路途不再枯燥,目的地显得可爱和珍贵,在路上的每一刻都不是浪费的。」北京局部解除封控的那天,他第一时间骑车去了奥森,躺在草地上,又淋着雨骑回家。他越来越喜欢骑车,越来越喜欢待在外面。

冯奇在骑行去十三陵水库的回程

在骑行者们看来,北京是一座适合骑车的城市。天气上,北京夏天雨水没有那么多,不至于过分潮湿闷热;冬天不至于太冷,自发热骑行服足以应付;到秋天还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金色的银杏。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自行车道划分明确,有足够丰富的骑行路线。

熊花是盘尼西林乐队贝斯手,也是一位骑行爱好者,骑行20年,他基本把北京的路线走遍了。如果想在市区骑平路,长安街是个好选择,大直线,车道也够宽;国道是京西骑行的经典路线,它有一些起伏但强度不高,又有漂亮的风景,他总把它推荐给骑行刚入门的朋友。想要难度高些,可以骑行至戒台寺、妙峰山;要更高难度,可以去灵山,比较陡峭,山下海拔几百米,到山顶就变成两千多米,脚下就是云海。

如果是外地朋友来北京,熊花会推荐靠近北京中轴线的骑行路线,从东交民巷开始,一路向北到奥森,穿过鼓楼一带的胡同,经过使馆区的西洋建筑,再到鸟巢等北京现代地标性建筑,能看到北京从古至今的城市文化。

熊花年出生,北京人,家在海淀。初中时,他开始玩攀爬车、小轮车,走的是炫酷的少年路线。到高中,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一个青春期男孩子对个性的要求了,他揣着几百块零花钱,想给自己组装一辆车。一位朋友开了个工作室,倒腾自行车配件,院子里「恨不得垃圾堆一样」,熊花从中翻出个90年代的钢架。当时市面上都是铝合金车架,很粗,钢架显得纤细优美,他立刻被吸引,花了80块钱,买下这个老钢架,又买了轮子、车把,有了自己的第一辆组装车。

他开始享受组装的乐趣,直到现在,他没买过店里的整车,车子都是他一个零件一个零件装起来的,紫色的公路车偏运动,车架出自意大利工匠之手,可以用它做一些高强度的骑行;红色的是手工车架,单速的,适合城市;另一辆是山地车,年的山地车架,陪熊花探险、郊游和露营。「你骑着那个车,就觉得跟那会儿流行的铝合金架或者现在的碳纤维车架感觉是不一样的,就像你在路上开着一辆老爷车的感觉。」

他的家里收藏着年的柜子,年罗德曼公牛队总决赛的时候穿过的鞋,还有五六十年代的乐器。不一定多么贵重,但「看起来就觉得不属于这个时代」,「天天就是电脑、手机、社交媒体,把你弄得不堪其扰,但它们能让你一下回到了那个甚至连打电话都很难的年代。可以享受一个短暂的安静。」

自行车成为融入熊花生活日常的表达——而不是炫耀的工具。熊花说,他见过有人给自己的小布装「特别发烧」的零件,比如一对一万多元的轴承,「其实根本就不搭」。也有人给非常古典的车搭配非常现代的套件,尽管看上去不协调,但看起来贵是最重要的。如今,花十几万块钱买一辆自行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玩了20年车,熊花觉得,这样「卷来卷去」没什么意义。他在体育公司上过班,在广西跟过一场世界级比赛。他发现,除了非常顶级的车手会有一些针对专门比赛的定制车或者零件,大多数车手其实跟普通人能买到的车都一样,「甚至不少车手的配置还不如你在长安街上看到的那些,有的车手的螺丝都生锈了,也没说要换。」

看到熊花一直跟队,发补给的工作人员也给了熊花一个车手的补给包,打开,里面就是酒店的饭团加一根香蕉——没什么特别的。

这可能是关于骑行真正妥帖的方式:它不是风潮,它是找到自己适合的速度的途径之一。

熊花在国道青海湖段骑行

2

说过在北京骑行的愉悦之处,骑行者们也会吐槽,一旦上路,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舒服。马路中央会突然出现一个井盖,乱停的机动车中断了自行车道……

刘岱宗说,我们的城市规划是小汽车为导向的。在北京这座拥有多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城市里,汽车的保有量在持续上升,从年的万辆增加到年的.4万辆,到年则变成了万辆,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公路上,也在不同时间抢占自行车的路,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停车场。

刘岱宗是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