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明十三陵游记之二长陵篇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6/8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公元-年)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年),明宣德二年(公元年)竣工,系明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区四面环山、中间水流交错,面积约12平方公里。

长陵主要建筑有宝城(内填黄土,中部隆起的部位称为宝顶,宝顶下深埋着陵寝的墓室——玄宫)、明楼、祾恩殿(祭祀用殿堂)、祾恩门、左右廊庑(配殿)、神厨(制做祭品用的房间)、神库(临时存放祭品的房间)、宰牲亭(宰杀猪、牛、羊的地方)、具服殿(皇帝祭陵时的更衣处所)等,其中,宝城直径约米,祾恩殿重檐9间,左右廊庑各15间,在天寿山诸陵中规模最大。

陵宫前神道幽深曲折,长约8公里,建有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及桥涵等建筑(详见第一篇)。陵宫左右各建有永乐帝妃坟一座分称东井、西井。

明亡后,陵园建筑经过多次修茸,除左右廊庑、神厨、神库、宰牲亭、具服殿不存外,其他主要建筑均被保存下来,其中楠木结构的祾恩殿和祾恩门是明代陵寝中仅存的殿门建筑,规制宏阔,用材考究,堪称我国古建中的瑰宝。

长陵卫星图

来到长陵看到的第一座建筑是陵门,是陵园的正门。

陵门

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角门后来被拆除并封塞。

长陵国保标示

进入陵门正对着的建筑是祾恩门,祾恩门前的院落内还有碑亭和恭纪盛典之碑。

祾恩门

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月台下御路石雕十分精美,下为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为两条矫健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祾恩门匾额

“禾夌”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应为“祾”。祾,“音陵。祭名。又神之福也。”(《康熙字典》)

祾恩门前的石碑即为恭纪盛典之碑。

恭纪盛典之碑

碑文(□为字迹不清,无法识别):

维顺治十六年岁次己亥十一月戊午朔越十有七日甲戌,皇帝致祭于:明成祖皇帝、仁宗皇帝、宣宗皇帝、英宗皇帝、宪宗皇帝、孝宗皇帝、武宗皇帝、世宗皇帝、穆宗皇帝、光宗皇帝、熹宗皇帝。诸帝丕承鸿运、抚有寰区、蒞政理民,为一代主。朕巡幸畿辅道经昌平,瞻陵寝之,在兹景疏风而兴感,特牲帛醴齐庶品之仪,用申祭享,尚其歆格。

(顺治十六年岁在己亥十一月十七日)上谕工部前代陵寝神灵所栖理应严为守护,朕巡幸畿辅道经昌平,见明朝诸陵殿宇墙垣倾圯已甚,近陵树木多被砍伐,向来守护未周,殊不合理,尔部即将残毁诸处尽行修葺,现存树木永禁樵采,添设陵户令其小心看守,责令昌平道官不时严加巡察,尔部仍酌量毎年或一次或二次差官察阅,勿致疎虞,特谕钦此。

顺治十六年,上时过畿辅,驻跸军都,吊望明朝诸陵,荒烟蔓草间牂羊蹢躅也,念古公卿有利于民者祀之,矧一代帝王蒞区?者乎?爰命大宗伯择期大当具牢粜醴帛,自长陵而下以此展祭,及谕大司空鸠工庀材修葺废坏,置陵户樵蘇有禁不时□□遣官□□著为令行□休哉。此旷古未有之典也,一时载笔臣工自能昭垂信使传之万世。臣圣聪等职领斯上。煌煌盛典,实藐耳目,用勒贞珉,祇遐迩黎,献咸得覩,记云可□。

钦差整饬昌密等处兵备兼屯田督饷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佥事加一级臣戴圣聪。

钦差督理通昌草阳税课分司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臣崔抡奇

钦差管辖昌平居庸等处地方军务参将臣王应龙

顺天府昌平州知州臣蔡廷辅州判臣田雨□,吏目臣吕一伟,儒学学正臣姚时俊,训导臣于之奇,昌密道標中军守备臣李应弟,昌平营中军守备臣黄斌,巩华城守备臣苏洪仝立。

顺治皇帝谒陵盛典唯独没有提及定陵(万历神宗皇帝),原因有二:一是顺治皇帝祖父努尔哈赤的父亲是万历皇帝在位时被明军所杀;二是万历皇帝荒淫无度,顺治皇帝不认为他为明朝一代明主。恭纪盛典之碑有两块,另一块在崇祯皇帝思陵内。

龙趺碑

院落东侧为嘉靖皇帝于于嘉靖二十一年()五月,重檐歇山顶,四面各设红券门,亭内立有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圣绩碑,称为“龙趺碑”。碑身在建成时没有文字,清朝建立后,碑阳用满汉两种文字刻了清世祖顺治十六年(年)谕旨(恭纪盛典之碑碑文标红部分);碑阴刻乾隆五十年()清高宗的《谒明陵八韵》诗。

祾恩门后为祾恩殿,祾恩殿院落内左右分别有一座燎炉。

燎炉(神帛炉)

燎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

祾恩殿

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矗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整体为金丝楠木构筑。

祾恩殿匾额

金丝楠木与殿内天花

殿内永乐皇帝坐像

祾恩殿后丹陛

祾恩殿后过二道门为棂星门。

棂星门

石五供(前)与方城(下)、明楼(上)

石五供,古代又称石几筵,下为须弥座式的供案,上边摆放有香炉、烛台和花瓶。石五供的设置是一种象征性的祭器,陈设于庭院中,有祭奠死者之意。

方城,下设平面走向呈“T”字形的券洞。券洞内原建有随墙式黄琉璃屏和前、左、右三道对开的门扇,现黄琉璃屏和门扇均已不存。从琉璃屏前东西分驶,可出方城而达于宝城内。

明楼

重檐歇山顶形制,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圣号碑初建时刻文为“太宗文皇帝之陵”。嘉靖时改“太宗”庙号为“成祖”,并用木套写“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套在了原来的碑身之上。万历三十二年()五月,明楼和碑石被雷火击毁,次年重新建造了明楼和碑石。

“成祖文皇帝之陵”圣号碑

明楼飞檐

从方城上远眺祾恩殿

接下来将推出定陵和昭陵篇,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