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文物是一个及其庞大又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工程,我国的考古这一事业开始的时期很晚,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所以在此之前的开采作业都是没有组织性,没有专业性的,无数珍贵的文物,在还没有面世就被破坏殆尽。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这也是在后来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才知道的。在这些教训中,有一个事件尤其让当代的考古学家痛心,那就是在年对明定陵的挖掘。1、了解明定陵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的皇家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是明代十三陵的陵墓之一。朱翊钧,即明神宗,也是为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选定明定陵作为自己时候的陵墓,是因为大峪山这块土地的风水很好,而坐落在定陵西南方向的长陵,就是神显宗和他的两位皇后长眠的地方。明定陵的修建时间很早,在明神宗就开始建造,花费的白银不计其数,而且在明神宗28岁的时候就已经建成。所以定陵里面有神宗在位时期的金银器物和绫罗绸缎这些珍宝,对于文物研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2、郭沫若为何参与挖掘明定陵郭沫若,提到这个名字大家第一浮现的印象就是,郭老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文人,而且与政治斗争相关。由于被鲁迅先生多次批判,他的在外名声并不是很好。因为郭沫若私下的生活作风不好,不仅有多个情人,还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打压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将学术政治化,使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倒退非常严重。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出生于年,是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在中国近代史的成就很高,他在位时,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史学家,正因为研究历史的需要,他有时也会参与考古工作的实际调查。在对文物实地调查过程中他也写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学调查文章,如《甲骨文文学研究》、《中国史稿》等。郭沫若的爱好不仅仅是在纸上写文章,他还喜欢去到考古实地亲手挖掘文物,考古是他除去文学创作的第二个爱好。一般来说,考古挖掘的都是皇家的陵墓,墓葬的规模和大小从帝王到历朝历代有名的人物依次递减。所以对于考古来说,最有价值的就是对皇帝陵墓的挖掘。可是喜爱与爱护并不是一回事,郭沫若虽然喜爱挖掘文物,但他并不懂得如何爱护文物,缺乏保护刚出土的文物的知识。可以说郭沫若在对文物的挖掘是无知的,在他手里,由于不专业地徒手上阵挖文物,不仅仅没有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还违背了挖掘文物的目的:以保护为主,面世为次。据郭沫若自己说,他最想挖掘的墓群有两座:一座是秦始皇的陵墓,因为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修建的过程是最为复杂的,这是所有考古学家都想知道秘密。第二座是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因为在乾陵里,王羲之失传多年的《兰亭集序》的真迹也随武则天一起被埋葬,还有无数盛唐时期的奇珍异宝。但是郭沫若想要挖掘这两座陵墓的愿望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于是他就将目光转向了明十三陵其中最为有挖掘价值的明定陵。3、挖掘明定陵,文物毁损大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联合北京市的市长和几位学者一起上书周总理,希望能考察明定陵周围的环境,周总理以为只是简单的学者考察,就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没有想到,这次的考察,给明十三陵带去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其实在郭沫若还没打算开采,但是有开采的计划之前,就遭到了很多考古学家的反对。这些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我国当前没有对明代文物的清晰认识,而且,以我国现有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存技术不一定能够将刚刚开挖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一定要开挖,只会给文物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而且这种损害,是不可修复的。但是郭沫若将考古学家的建议抛之脑后,仍然进行明定陵的开挖。在一开始的时候,郭沫若选择从位于中央的长陵开始挖掘,长陵修建的隧道又长又难挖,在郭沫若的团队挖掘了一年后,都还没有接触到地宫的入口。就在他们准备放弃长陵的时候,在长陵的西南方的明定陵出现了塌方,明定陵的入口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面对如此好时机,郭沫若不想放弃对明定陵的挖掘,继续在塌方处施工。经过一年考古挖掘的毫无收获,郭沫若没有了耐心,于是使用炸药炸开了明定陵的地宫入口,裸手上阵,从里面取出来了多件文物。年,距离明朝万历年有将近五百年的时间,三千多瑰宝在一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立马氧化变成了黑色,损毁大半。最为人所叹息的就是万历皇帝的龙袍,本应该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待的衣物,也在裸手挖掘时变成了黑色,再也没有办法对此进行修复。还有一些珍贵器皿珠宝,也在挖掘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拼凑不出原来的样貌,失去了作为文物的价值。更令人气愤的是,因为开采时机不对,对明定陵的挖掘遭到明定陵周边村民的破坏,墓葬里面上好的丝绸用来绑篱笆,典藏的经书用来烧火。甚至连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尸骨都找不到,他们的棺椁被村民用来当柴火。就连万历皇帝自己也都想不到,自己修建的如此精美的墓葬,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因为这次失败的考古,郭沫若担上了历史的罪人这一称号,从此被考古学界的学者不耻。就连他后来的遭遇十分悲惨,也和这次失败的考古经历有关。徒手挖文物,成为了他人生不可抹去的污点,他不仅损坏了文物,更是破坏了我国历史的完整性,也给我国后来考古上了深刻的一课:文物在不能保护的情况下就不要开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