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余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故称“明十三陵”。帝陵分布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骑行徒步线路
德陵–永陵–景陵–长陵–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
目前已开放景点
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长陵(明成祖)
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3位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建于永乐七年(年),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好的陵园,是十三陵中的祖陵。
献陵(明仁宗)
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4位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建于洪熙元年(年),是十三陵中最俭朴的陵园。
景陵(明宣宗)
位于天寿山东峰之下,是明朝第5位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建于宣德十年(年)。
裕陵(明英宗)
位于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6位皇帝朱祁镇(年号正统)和钱氏、周氏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建于天顺八年(年)。
茂陵(明宪宗)
位于聚宝山之下,是明朝第8位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建于成化二十三年(年)。
泰陵(明孝宗)
位于笔架山东南麓,是明朝第9位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建于弘治十八年(年)。
康陵(明武宗)
位于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10位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建于正德十六年(年)。
永陵(明世宗)
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11位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建于嘉靖十五年(年)。
昭陵(明穆宗)
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12位皇帝朱载坖(年号隆庆)及其李氏、陈氏、李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
建于隆庆六年(年)。
定陵(明神宗)
位于大峪山,是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其两位王氏皇后的合葬陵墓。
建于万历十二年(年),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参观。
庆陵(明光宗)
位于二岭南麓,是明朝第14位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郭氏、王氏、刘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建于天启元年(年)。
德陵(明熹宗)
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15位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建于天启七年(年)。
思陵(明毅宗)
位于鹿马山南麓,是明朝第16位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和皇后周氏及田贵妃的合葬陵寝。
思陵约建于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