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对于城市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从建都之日起就在积极的探索水源,让我们来回顾下这曲折的过程吧~特殊的地理条件北京三面环山,地形由西山向东南倾斜。△北京旧城剖面图因为北京西北高东南低,水源注定无法从东南引水。我们来看看北京水系的构成↓↓△北京五大水系示意图-甄一男北京市拥有五大水系,其中最重要的供水源是: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永定河水系中的永定河,是流经北京境内最大的河流,但流量极不稳定。潮白河水系中的潮白河,是京东第一大河,但历史多次洪水泛滥,害大于利。所以,地上水的来源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历史上各朝代都曾做过多种尝试01辽——永定河北京的水源得从莲花池说起,辽代的北京城被称作蓟城,蓟城是在莲花池下游发展起来的,因此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当时为了军事目的,屯田守边,需灌溉“万有余顷”。但莲花池内的泉水不能支撑灌溉用水,如何获得足够的水源的呢?主持工事的曹魏镇北将军刘靖分漯水(今永定河)引车箱渠与高粱河上源相连接△车箱渠灌溉干渠臆想图-戾陵遏后因永定河流量不稳定、车箱渠坡度过陡导致水灾常发,有关这条河道再无下文而北京建都后,金元明清四朝不断增辟水源开凿河道、运输漕粮农业灌溉反而降到次要的地位02金中都——昆明湖、高粱河1.宫苑用水历代封建帝都的宫苑布置中,流水的导引既已成为一种传统。尤以唐长安城最为典型,此时莲花池不仅为供水水源,还作为造景建园之基础。金朝为了解决宫苑用水,把西郊一条源于莲花池的小河,圈入城内,建造同乐园,即金中都城的太液池。△金中都城宫苑水道及其遗迹臆想图2.运河的开凿每年向都城运输的食粮与货物数量巨大,不由水运很难完成。从通州西至中都,约25公里需开凿人工运河,于是引瓮山泊(今日昆明湖),与高粱河同注于运河,因设闸八座以截水流,称闸河。△金中都城近郊河渠水道图但流量有限,闸河浅滞,只好依靠陆运,到金朝,运河水源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03元大都——昌平白浮泉水元朝更加依赖漕粮,元朝大力发展河运和海运,但都得先到通州再转输京师,因为玉泉山水已专为宫苑之用,引水济漕,需另寻水源。水利工程家郭守敬建议另用昌平白浮泉水,引入旧闸河以济漕运,△元白浮泉渠道图粮船可从通州入都城,停泊在积水潭,工程实现后得到了空前未有的效果。△元大都城通惠河源流图这条闸河被命名为“通惠”。但自白浮泉以下至瓮山泊,每当雨季山洪爆发,引水渠道必毁,受工程技术限制,始终未能克服,终元一代,水源不足的难题仍未解决。04明——集山泉水、建水库明代皇城部分运河被包入城中,粮船不能进皇城。△元明城址变迁与河道相对位置比较因修建明陵,白浮泉断流,漕粮运输问题还是未能解决。乾隆年间,整理了近郊水源,以石槽引导附近山泉,汇集水流。△清中叶昆明湖及附近水道略图筑堤蓄水,把西湖扩大,改名昆明湖。昆明湖相当于一个人工水库,在湖的南端放水入河的地方重建水闸调节流量,既保证了通惠河水源的充足,还可以分一部分水流辟治园林,至此,北京水源问题才得到解决。05水源的破坏近百年来直到解放之前,北京城的水源不断遭到破坏。光绪二十六年之后,京津铁路通车,漕运制度废除。近郊水道再无专人修守,地上水源日益枯竭。06建国以后的水利工程1.官厅水库——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库根治了永定河及其流域的水患,在永定河防洪、生活供水、发电,农田灌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永定河水系图-甄一男△官厅水库-高吉(摄)2.永定河引水渠--引水进京为了解决首都生活和景观用水问题,开始建设三家店水闸,开掘永定河引水渠,大量清洁的水源冲淡了护城河原有的污水,北京城又恢复了原有的生机。△永定河引水渠-甄一男3.密云水库--燕山明珠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水库,被誉为“燕山明珠”。总蓄水量为43.75亿立方米。相当于67个十三陵水库或个昆明湖。彻底根治了潮白河水害,是首都饮用水源地,北京的“生命之水”。△潮白河水系图△密云水库-高吉(摄)4.京密引水渠--城市命脉源自密云水库的白河主坝,流经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海淀。直达颐和园昆明湖,在玉渊潭西滨角处汇入永定河引水渠,成为北京市城市供水大动脉。△京密引水渠在密云水库的出水口(摄)5.跨世纪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构想始于年,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年12月12日通水,至今已近五年。已成为北京供水的主要水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五年间北京共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52亿立方米相当于2.6个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南水去处~水是京城立城之本,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开发水、改造水、利用水,为实现美好的生活,打造和谐宜居城市不懈努力,涓滴之水来之不易,历经过程也实属曲折,我们,需珍惜点点滴滴!!参考资料:①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迹》②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累计接收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来水突破50亿立方米③百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④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网站内容来源:北京测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