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说说北京著名的两处皇家陵寝金皇陵与明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5/6/2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

说起皇陵,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许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陵,其实北京也有比较著名的皇家陵寝——一处是今房山区境内的金代皇陵:一处是今昌平区的明十三陵。这两处皇陵是北京地区规格最高的墓葬,规模之大,远非其他类型的墓葬所能比拟。

贞元元年(),在弑兄政变中当了皇帝的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境内)迁到燕京,并将燕京改为中都,同时,为了保证迁都的成果,将帝王陵寝也一同迁来了。第二年,古有“幽燕堂奥〞之称的大房山云峰山大洪谷龙街寺一带被选中作为金代帝王的“万年吉壤”,以云峰山为中心,向两翼延伸。

三年后,海陵王先将包括祖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太祖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后追封为帝的金国建国前的十世酋长在内的金代列祖列宗共12帝及父亲辽王完颜宗干、叔父梁王完颜宗弼(兀术)的陵位从上京迁入大房山陵地。据记载,正隆元年()七月,“命太保昂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同年“十月乙西,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

从大定元年()海陵王死后入葬开始,金代后5代皇帝、后妃也相继在此建陵安葬。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在云峰山主峰大洪谷龙衔寺,位于正中。太宗的恭陵也居中,位于坟山脚下,与睿陵相隔不过几十米。睿陵边是完颜宗干的德宗陵,完颜宗辅的景陵,金世宗的兴陵,再往下依次是金熙宗的思陵,追封“十帝”的光、昭、建、辉、安、永、定、泰、献、乔陵,完颜允恭的裕陵,金章宗的道陵(也称泰陵)。从地面布局看,金陵分为三部分:主要帝陵部分,安葬后妃的坤厚陵以及其他诸王的陵墓。

金帝陵共17座,但这与被葬者的实际身份并不相符。因为有些人生前没有做过皇帝,是死后被加封的;而有的生前为帝,死后被褫夺了帝号。所以,实际埋葬在皇陵区的只有金太祖、太宗、熙宗、世宗和章宗。而金陵的始建者海陵王完颜亮的陵墓则经历了三次迁移。第一次是被随从南伐的官员运回金南京(即汴京),安葬地点不详;第二次是大定二年(),“二月,世宗使小底娄室与南京官迁其柩于宁德宫。四月,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中”。金世宗将海陵王贬为“殇王”,以宗王的规格安葬。大定二十年(),金世宗“乃诏降为海陵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这是海陵王第三次迁葬,最后连宗王的待遇也没有了,被“废为庶人”。

帝陵东边的坤厚陵始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于大定十九年()竣工,这是专门埋葬妃嫔的“园寝”,也为早逝的皇后妃嫔停灵暂厝之所。金世宗的皇后乌林达氏是葬入的第一人,世宗的昭德皇后和元妃张氏、李氏曾停灵于此,世宗死后,才一起葬入兴陵。这以后,除章宗的元妃李氏外,后来的妃嫔再也没有享受到与皇帝同葬的殊荣。

帝陵西边是鹿门谷诸王陵。金朝统治者也仿照唐宋陵墓制度,将-些有功之臣安葬在这里,作为陪葬。如完颜宗辅死后,曾陪葬在金太祖睿陵;太祖之孙完颜爽死后,“上悼痛,辍朝,遣官致祭,赙银千两、重彩四十端、绢四百匹。陪葬山陵,亲王、百官送葬”

到元代时,金陵尚未衰败,甚至明代天启以前,这里仍受祭奠。天启元年(),清军攻克辽阳,明熹宗听信风水先生所说满人是女真人的后裔,与金朝气脉相关,毁其陵墓可坏其风水,于次年下令拆毁金陵,以掘断清军地脉,使金陵受到了严重破坏。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军入关,得知金太祖、太宗二帝陵犹在,特派王公、贝勒、大臣前往致祭。清军退兵后,明朝再次对金陵加以毁坏,并在金陵之上建关帝庙,想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满族自称女真后商,对金陵始终有种特殊情结。清顺治年间对金陵进行了局部整修,修茸了金太祖、太宗二陵。不过,虽说修复,却早已不是原有规模了。如今,金陵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

明代北京皇陵的营建,也与都城迁移有密切关系。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前,就开始选陵址、修造长陵。自永乐七年()修建长陵后,到清顺治初年完成思陵,历经二百余年,先后在陵区内营建了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以及众多的地面建筑,俗称十三陵。它以长陵的天寿山为主峰,左右环列,四周沿山势筑围墙,险要之处设关口、城关和敌楼,派兵驻守,整个布局十分严整。可以说明十三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宫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长陵

《明史.礼志》对天寿山皇陵曾有概括:“凡山陵规制,有宝城,长陵最大,径一百一丈八尺。次永陵,径八十一丈。各陵深广丈尺有差。正前为明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惟永陵中为券门。左右墙门各一楼。明楼前为石几筵,又前为祾恩殿、祾恩门。殿惟长陵重檐九间,左右配殿各十五间。永陵重檐七间,配殿各九间。诸陵俱殿五间,配殿五间。门外神库或一或二,神厨、宰牲亭,有圣迹碑亭。诸陵碑俱设门外,率无字。长陵迤南有总神道,有石桥,有石像人物十八对,擎天柱四,石望柱二。长陵有《神功圣德碑》,仁宗御撰,在神道正南。南为红门,门外石牌坊一。门内有时陟殿,为车驾更衣之所。永陵稍东有感思殿,为驻跸之所。殿东为神马厂。”与今明十三陵大体相符。

在明十三陵中,明成祖的长陵和明世宗的永陵规模最大。长陵是在北京始建之陵,不仅陵墓规模十分宏大,就连宫殿、坛庙、城池等规模也比南京明太祖的要大一些。与长陵相比,仁宗的献陵和宣宗的景陵规模小多了,他们都是崇尚节俭的帝王,所以营建陵墓的时候,也十分注重节俭。仁宗在位10个月便病死了,临终前有遗嘱:“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复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他自己设计的陵墓,称为献陵,“于是建寝殿五楹,左右庑神厨各五楹,门楼三楹。其制较长陵远杀,皆帝所规画也”。此后,宣宗在营建景陵时,也比较简陋。但宣宗以后的明代帝王陵慕建造得越来越豪华,费用也越来越多,到神宗营建定陵时,所费银两多至八百余万。

十三陵规模宏大,占地约40平方公里,随山川形势建有围墙、并设关口、门楼,驻兵守护,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四山日、小红门口、榨子口等。以长陵为例,大门是大红门,为总门,离此二里有石牌坊;大红门两侧有下马石,为官员谒陵时下马处;东有蟒山,西有虎屿山。进门后,迎面是碑楼,螭首龟趺,高约3丈,题为“长陵神功圣德碑”,是明仁宗为明成祖所建,碑阴有清乾隆皇帝四题《哀明陵三十韵》。碑楼四周有四座汉白玉云龙华表。再往北是神路,有两个石望柱,然后是四石狮、四獬豸、四骆驼、四石马,各为两立两蹲,分列左右。再北为四武将、四文臣、四勋臣,然后是龙凤门三道。穿温榆河七孔桥,可直达长陵。其他各陵均与20里长的神路相通。

十三陵各陵均建在一座小山下,长陵在天寿山下、永陵在阳翠岭下、裕陵在石门山下、定陵在大峪山下、德陵在檀子峪下。各陵地宫用红墙围起,进入宫门往前分别是祾恩门、祾恩殿(祭陵行礼处)和宝城,帝后尸体即葬在里面。宝城前有明楼,上立一石碑,刻皇帝谥号。楼前为石五供,即香炉一个、烛台二个、花瓶二个。每座地宫前均有石碑,不刻文字,名“无字碑〞,据说因皇帝功德太大,无法用文字表达,只好不写。

每陵还有祭署负责祭祀事宜,神宫监是负责陵寝洒扫的太监住地,均在陵寝附近。另有园丁和驻兵保护陵寝的安全,朝房是官员谒陵休息的地方。祾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明成祖死后,诸多嫔妃“自愿”殉葬,也都被安葬在长陵周围,并且在祾恩殿里也有了陪祀的位置。没有殉葬的嫔妃死后都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陵区。,岁时也派遣太监进行祭祀。

到了嘉靖年间,明世宗将金山的嫔妃们的牌位也合并到天寿山诸皇陵的祾恩殿中。“凡陪葬诸妃,岁时俱享于殿内。其别葬金山诸处者,各遣内官行礼。嘉靖间,始命并入诸陵,从祭祾恩殿之两旁,以红纸牌书曰‘某皇帝第几妃之位’,祭毕,焚之。后改用木刻名号”。这是因为自明英宗临死遗诏禁止嫔妃殉葬,此后的嫔妃就已经没有陪葬天寿山皇陵的。

十三陵殿堂所用木材均为香楠木,绝大部分采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砖为大型城砖,每块50斤,砖上印有“寿工”二字,称为“寿工砖”,大部分来自山东的临清,石料多是艾叶青石、豆碴石、汉白玉、花斑石,有的来自京郊房山、河北遵化等地。

明朝统治者对营建自己的陵墓十分重视,对参加陵墓建造工程的大臣也往往予以重赏。如嘉靖年间的工部郎中的严清,“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

另外,在海淀金山口还有一座明代皇陵,安葬的是明代宗朱祁钰。正统末年,明英宗亲征蒙古瓦剌部落,不幸被俘,朱祁钰在危难之际登上皇位,为明代宗。等到明英宗被瓦剌部落放回,居住在皇宫小南城。明代宗病危时,朝中大臣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位。因此,代宗死后,没有被安葬在天寿山的皇陵区,而是金山口。这里是明朝安葬公主、嫔妃及夭折的小皇子的地方。

北京地域文化学习摘记之宫廷文化——皇家陵寝。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