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裕陵也是在昌赤路旁,参观过康陵并在康陵村吃过饼后溜达着就可以到泰陵,沿着昌赤路到茂陵,接下来就是裕陵了。
裕陵的主人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与其合葬于裕陵的是皇后钱氏和明宪宗生母周氏。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他老爹朱瞻基是真能文能武,他,真不行。有评价认为朱祁镇还不错,就是“打错一仗,杀错一人”。但皇帝的基本职责是什么啊?就是用人和用兵。这两点都错了,这皇帝当的还能及格吗!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共计二十二年。他三十七年的人生中,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七年太子期,有老爸朱瞻基庇护。正统的十四年,初期有太皇太后张氏把握方向,“三杨”也都在,让小皇帝顺风顺水。随着老人陆续离开,小皇帝当家作主了。他信任大太监王振,一位魏忠贤都望其项背的人物,鼓动小皇帝少年热血肆意北征,结果就是给大明带来绝大灾难的土木堡之变。如果不是于谦力主抗击,大明朝廷都早就南迁了。为了大明,于谦等拥立景泰帝朱祁钰。再回到北京的时候,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了,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于南宫,过了八年的幽禁生活。历史又给了他机会,景泰八年,景泰帝病危,夺门之变后他又当了八年皇帝。
没有比朱祁镇的人生更加跌宕的了吧!是皇帝了,不是皇帝了,又是皇帝了。从主宰别人命运,到被人主宰,再回到至尊之位;从君临天下的踌躇满志,到失去皇位的惶恐和囚徒生活对未知的恐慌,再到失而复得的喜悦,这样的人生容易得高血压。
在《谥法》中,“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但明英宗好像并不“英”。至少对于形势和人的判断都不“英”。没有反省土木堡之变的原因,还给王振建庙纪念;杀了于国有功的于谦;其实,就算没有夺门之变,接下来的皇位也是他的,因为景泰帝已经没有儿子了!他老爹朱瞻基就俩儿子,没人能和他争啦。
朱祁镇不算是位好皇帝,但的确算是位好丈夫。他的皇后钱氏在土木堡之变后,耗尽资财,日夜哭泣,导致腿部和眼睛受损。八年的南宫囚禁生活里,钱氏与朱祁镇也是相互扶持,甚至做针线活卖钱贴补生活。英宗复辟,此时的钱氏又瞎又瘸还没有生育,皇后无子都是大的危机,何况又瞎又瘸,如何母仪天下?但英宗坚决以钱氏为皇后。并担心他走后与世无争的钱氏被嗣皇帝生母欺负,英宗特意皇太子:“皇后名位素定,当尽孝以终天年。”甚至在遗诏中都写明要与钱氏合葬。
作为丈夫,能这么顾念一位已经残疾的妻子,也是深情了!
对于,英宗还有一大亮点,即废除了残忍的殉葬制度。从此之后,大明皇妃们可以不用担心被殉了。
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
背靠青山,风光真好!
保护,用得着这么一丝不漏吗?
裕陵神道上的三座桥还完好。
裕陵修建于年,五百多年了,乾隆年间曾经大规模修缮过。这又过了二百多年,恩门、祾恩殿等建筑多有破损。
现在的祾恩门是清朝修缮后的样子。
再坚固的建筑也禁不起岁月的侵蚀。杂草丛生,不由得想起那句“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什么富贵繁华,最终都是过眼云烟。
裕陵不开放,只能隔着墙看到明楼的上部分建筑。
明代皇陵除了万历定陵,地宫都安稳。
朱祁镇千想万想与皇后合葬,还是让太子生母周氏做了手脚,地宫中英宗与钱氏墓穴本该连通的隧道并未连通,夫妻二人虽然入葬同一地宫,却未能如愿“合葬”。
裕陵前的古树。
裕陵在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也是从那以后,大门就关闭了。
英宗做皇帝不“英”,但做人算好人,做丈夫是绝对好丈夫。
再回头看一眼!
推荐相关阅读:
十三陵:贵为天子,也不敢奢望和最爱的人合葬山西青铜博物馆:专业讲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辽博三燕展:站在两种文明十字路口的鲜卑慕容部太原赵卿墓:自古高科技,都不在华丽的外表,只在科技内核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