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探秘中国古代帝王陵墓风水地图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7/14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国古代地图是历史的时空缩影,有文字资料不可替代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

探究古代风水最直观的方法是研究古代陵墓风水图,它蕴含了无数的风水信息,是一门通过考察陵墓的位置分布来判断墓相好坏和风水吉凶的学术。

堪舆图源远流长,与堪舆术的演进相始终。《南史》记载陈朝人毛喜之母去世后,陈宣帝曾派杜缅绘制陵墓图;《隋记》记载萧吉曾奉命为皇后选择墓地并绘图进呈;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志图》中的唐代陵墓图也具有堪舆图的性质;明代的堪舆图绘制和运用非常普遍,《葬经翼》等著作中也有堪舆图传世;清代有多幅绘本帝陵堪舆图收藏于内府并流传至今,阴宅的选择自古成为堪舆术的重点,故与之相应的墓葬堪舆图数量最为庞大。

风水即堪舆,堪指天,舆指地,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一门学问。

风水是自然界的力量,风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财富和运势,人们希望通过对居住环境的选择达到改善风水的目的。

谈到风水自然联想到命运,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见武则天家门风水甚好,便为年幼的武则天看相,一见大为震惊,说道“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最终,武则天成为天下之主,可见风水的重要性!

每座帝陵的风水文化值得我们学习,皇帝为实现一统万年的思想,用陵区强化了皇家的威严,独具特色的皇陵是建筑风水中的经典之作。

每座帝陵以丰富的遗存建筑向后人展示着时代的沧桑、历史的车轮。

不同时代的陵墓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对历代陵墓风水图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

清东陵

清东陵位置图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是一块万年福地,是典型的“风水活教材”。

东陵周围有天台山、昌瑞山等山环绕,还有龙门口水库守护,构成天人合一的布局。

清东陵影像图

清东陵的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的格局。

顺治皇帝的孝陵在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余皇帝陵寝则以孝陵为中轴线。

按照“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依靠山势走向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

紧挨孝陵左边是圣祖康熙帝的景陵和同治帝的惠陵;孝陵的右侧为乾隆帝的裕陵和咸丰帝的定陵。

清东陵的布局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体系,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

东陵总体形成一个庞大的枝状系格局。

清东陵布局图

除了独特的格局,清东陵风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龙脉好。

清东陵的龙脉长而有劲,势而有威。

以昌瑞山为后靠山,背后主峰突起,两侧山峰逐次变低,形成了一个屏风式的山形,总体格局有众臣护主之势。

其间用神道向贯穿,形成一条长达12华里的气势磅礴的中轴线。

二是穴位好。

清东陵是立祖陵,穴位旺福后代。顺治帝孝陵位于亥龙入首之位,处在“众臣护主”之中,坐在五色土之上,发福绵长。

东陵地理位置优越,每年要下七十二场“浇陵雨”,从不下冰雹,不刮龙卷风,是一块风水宝地。

同治时期《东陵图》

三是砂形好。

清东陵穴位四周的山有上乘的龙虎砂、朝案砂。

整个陵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形成风水宝地必备的“藏风聚气”格局。

清东陵前山和后山之间拉起的一条直线是壬山丙向,也是主神道的走向。

四是水势好。

清东陵的少祖山即九龙山,山中有九条山龙九条沟,九条沟有九条水,它们相互环绕,最后相交后流入水库。

风水学视水为财,有“山主人丁,水主财”的说法。

东陵水势符合“净阴净阳”、“来吉去凶”的原则。

清东陵一景

清东陵由于受山川地理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弊端。

它兴在顺治陵,败在咸丰陵。

咸丰的定陵位于陵墓最左侧,它远离主轴线,风水学上处在白虎回头之位。

而白虎回头会出现妇人掌权,出现清朝晚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

白虎张口必伤子,咸丰帝的定陵导致了同治皇帝没有子嗣,傍系坐皇位。

后面从咸丰帝之子同治开始,大清一朝不如一朝,到最后灭亡。

明十三陵

十三陵位置图

明十三陵整个陵区雄伟壮观。十三座帝陵全部依山而建,秉持“因地制宜,皇权至上”这一原则,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空间效果。用它庞大的规模让人体会到皇权的神圣与不可侵犯性。

十三陵北面群山巍峨,建筑者很好的利用了盆地地形,以主峰向旁边展肩开帐,用盆地周围自然环抱的群山衬托了皇陵的宏伟气势。

陵区利用植被做背景,构成了一个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的半开放空间。

十三陵陵区原貌图

陵墓位于来龙的正脉,温榆河与其它小河蜿蜒往东南方汇聚成一潭湖泊,龙盘虎踞把守十三陵水口,气势磅礴,建筑规模最为宏伟。

明朝皇家墓葬建筑风格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植被所带来的“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的丰富的空间效果和庄重的意境氛围。

十三陵对景观的另一巧用就是对水的“借用”。

陵墓的内部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水道,该水道扩大了陵墓的视觉效果。借助水道本身特有的形状,改变了龙道原本直线形的样貌,将龙道与水道交汇处顺势结合在一起。

十三陵布局图

明十三陵的立向各有特色,是一座风水完整的融合建筑,优越的风水形势融合建筑艺术于一体,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区。

每座皇帝陵墓坐拥附近整个陵园,达到帝王坐拥天下、一统万年的想法。

战国中山王陵

中山王陵位置图

陵园平面为横长方形,整个陵区有巨大的墓室、长长的墓道和中字型的结构。

陵墓有“中宫垣”、“内宫垣”两重围墙,内宫垣里是凸字形丘坪,四边呈斜坡状。

丘顶中部并排横列着三座墓上建筑,中间是“王堂”,两边依次是“哀后堂”和“王后堂”,相距百尺。

总体布局是左右对称,中规中矩的建筑格局。

墓成东西向排列,附近都有陪葬坑。在“后堂”两侧间隔八十尺,配有规模较小的“夫人堂”,内宫垣后部开有四门,通向四座方百尺的宫室。

战国《中山王陵建筑平面图》

整组建筑有明确的中轴线,突出王陵的重要性。

中山王陵无论单体建筑设计还是群体布局都达到了较高的设计水平。

头枕灵山,脚踏滹沱河,安睡在灵寿城旁,是中山王生前就有的愿望。他希望通过这样一座宏伟庞大的王陵建设,长久守护住家族的荣耀与权力。

战国《中山王陵图》

经实地发掘证明,“王堂”与“哀后堂”应分别是1号墓与2号墓的墓上建筑,此图系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平面建筑规划图。

根据此图并结合遗址,可以推测出王墓建筑的原状非常雄伟。从布局严谨的风格,可看出战国曾是文化繁荣的时代。

唐乾陵

唐乾陵位置图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它可能是目前唯一一座合葬两位皇帝的陵墓,也是唯一未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

唐乾陵由三座石灰岩山峰组成,山势雄伟挺拔,呈东西对峙,它曲线柔美,梁山素有“睡美人”之称。

陵寝位于梁山主峰内。

从它的整体结构来看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梁山主峰整体为石灰岩构造,处处是岩石,墓道通向梁山主峰坚硬冰冷的石灰岩层下。

武则天墓是在山头之下,是骑龙之葬,不利于李氏天下,其次乾陵左右无护,可看出皇权旁落。

最后在案山内侧出现的是左右八字水是倒八字,水是分流而去的,并不利于水汇聚。

唐《乾陵图》

总体来讲乾陵整体以石灰岩为主,阴气较重,导致李家的龙脉被武则天所伤,坏掉大唐的千秋好事。

虽然唐代后期出现了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开元盛世”,但大唐的国运就此埋下了祸害,社会矛盾加深,风波不断。

结语:

历史是个大舞台,历代统治者为实现一统万年的心愿尽力去改善陵墓的风水,未能改变朝代更替的演变。

每个朝代走向强大都要经历各方面的考验,有土地的沧桑变迁、民族的盛衰兴亡,世间万物有生有灭,都有一定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席会东.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精)[M]//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中国地图出版社,;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贾洪波.中国古代建筑[M].南开大学出版社,;

[4].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修缮文集:柴澤俊古建築修繕文集[M].文物出版社,;

[5].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