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6位皇帝而称1陵呢?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他的都城在南京,所以他去世后皇陵当然不在北京。
而明惠帝朱允炆,也就是第二个皇帝,因为朱棣的篡位而下落不明,他的陵地在哪里也是一个谜。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在于谦等大臣、太后的操作下称帝,后朱祁镇被瓦剌放回,经过一场夺门之变又重登帝位。
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朱祁钰死后,英宗不承认他的皇帝经历,将其在天寿山的陵墓毁坏。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京城西郊的玉泉山。
所以说,虽然明朝有16位皇帝,而只有1个帝陵在天寿山。
朱元璋之明孝陵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动工于洪武十四年(年),建成于洪武十六年(18年),朱元璋去世后埋葬于此,称为“明孝陵”。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倡导“厚葬以明孝”、“视死如生”的儒家伦理思想。
明孝陵图片朱元璋建国伊始,就派官员和审察历代帝王陵墓规划布局,明孝陵整个陵区的规划和单体建筑的形式由朱元璋亲自裁定。
明孝陵由前面的神道和后面的主体组成,神道部分长有米,自下马坊起至享殿门前的御河桥止,依地势而建,迂回曲折,布置独具匠心。
在神道的前端增建了平面为方形的神功圣德碑楼,楼北神道转折,平冈广阔,道旁两侧均有石像,有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六种十二对,一立一跪,逶迤一里多长,列于神道两侧。
朱元璋陵墓的大象主体部分采用严格对称的纵轴形制,同前半部分依山势迂回之法相反。
主体前后分为三进院落,孝陵的前院,正门原名“文武方门”,供祭祀时使用的神厨和神库安排在院内两侧用亨门沟通前院和后院,中院后部中央有面阔9间、进深5间的棱恩殿。
殿前两侧有布局严谨的东西廊庑,形如宫殿,用于祭祀活动。
后院为方城明楼及宝顶。恩殿和方城明楼相结合,构成了陵墓建筑的主体,而且不再沿用宋陵方形陵台和上城的结构,提高了陵墓建筑的艺术性。
明孝陵风水宝地明长陵与十三陵
皇帝作为一代天子,生前把尊于万人之上,死后也要葬身于“吉壤”之地。
朱棣夺位成功后,也早早地把后事提上了议事日程。永乐四年(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开始修建陵寝。
永乐五年(年),皇后徐氏在南京病逝,朱棣却打算在北京建陵,为什么离开南京呢?
可能是这些方面的原因:一、北京是他的发祥地,他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在北京,他又是从北京起事的,所以他对北京有感情、有感觉。
朱棣雕像二、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风水都被父亲的陵地占去,再说朱棣又是以非常手段得到的帝位,他怕在朱元璋身边下葬,到阴曹地府无颜面对老爹。
不管怎么样,朱棣已经打算离开南京这个地方了。
于是,朱棣打发礼部尚书赵及江与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
遵照朱棣的旨意,赵及将和廖均卿等人用了足有两年时间,跑遍了北京地界可供选择的地方,最终选出四处地方上奏,由朱棣定夺。
第一处是口外的“屠家营”,朱棣觉得自己姓朱,和“猪”同音,猪如果进了屠家要被宰杀,犯忌讳不能用。
第二处是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朱棣开始觉得位置不错,然而山后面有个村叫“狼儿峪”,若是“猪”旁边有狼,是很危险的,也不能用。
第三处是京西的“燕家台”,“燕家”和“晏驾”是谐音,不吉利。
第四处是京西的潭柘寺,尽管景色好,却由于地处山间,地方狭窄,不利于子孙发展,也没有被选中。
永乐七年,朱棣决定亲自去选址,经过多方勘探,终于选定一处。
这就是现在十三陵这个地方。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区,西北方向本就是八卦中的“乾”位,此地属于燕山余脉自西向东迤逦而来。
在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群峰耸立,好似屏障,气势磅礴,形成了一片小盆地。
于是朱棣下令在昌平北黄土山上建造长陵。
虽是这样,朱棣却仍旧觉得不如意的地方。原来,长陵所在地叫黄土山,如同老百姓所说的“哪里的黄土不埋人”,这名字太土了。
朱棣想改名字,群臣与术士们纷纷献“名”,但没有令朱棣满意的。
十三陵的整体格局巧的是,朱棣过生日的时候,群臣前来祝寿。乘着酒兴同群臣来到陵地,百官齐呼“万岁”,朱棣有感而发,由此想出了“天寿”两个字来,就对群臣们说:“此山应名‘天寿山’。
天寿山是一处天然形似宫殿的山区,东、西、北三面群峰环抱,像是处在一个大庭院中,南面又开敞无阻,直通北平平原,其南端正好有两座小山相对,左边叫蟒山(龙),右边叫虎山,如一龙一虎在守卫大门。
永乐七年长陵开始动工,到永乐十一年(年)完工,用了四年时间。
十三陵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按照朱元璋孝陵的规制建造长陵,共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包括陵门、神库、神厨和碑亭。
长陵之后,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添置了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等十二座陵墓。共有十三陵,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朝十三陵。
那么问题来了,具备这么好的风水,明朝应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为什么只有16个皇帝呢?为什么先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又遭清朝的涂炭呢?
按照风水学所说,“望势寻龙易,找地点穴难。”天寿山水木清华,龙脉悠远,形势无可挑剔,是难得的吉壤。
但是一处吉壤只有一个正穴。天寿山的正穴就是长陵。因此后来的帝陵一穴不如一穴。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称谓全气,天寿山的全气之穴,只有长陵。
这也是明朝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气绝身亡而灭亡的原因。
历朝历代,每个朝廷帝王可以说没有不重视逝后陵墓建设的,从秦始皇帝陵的宏大,到历代帝王的风水宝地,恨不能把天下称为“龙脉”的地方都占尽。
可从封建专制的历代王朝来说,一个朝代能有三百多年就不错了,那么为什么占有风水宝地的王朝没有能福泽百世、恩泽万代呢?
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风水在人心、命运不离方寸。
所以说“一切唯心造”,最好的风水就在我们心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