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富厚
李公神道规模小,少有人知,确实难比世界闻名的十三陵神路。
李公神道在南口城(今南口村)东北一隅,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上记载:“李公,字监,生前为明代中期宫廷太监,死后厚葬于此。该墓早年被盗,仅存墓前石望柱、石门、石牌坊等石刻。”
李公神道坐北朝南,长约40米,宽6.7米。石牌坊、石望柱、石像生和墓道石门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显示出墓主人生前曾经威风八面。这组花岗岩石像生历经五百年风雨侵蚀,除了缺失几块夹柱石及云饰榫头外,主体部分仍保存完好。
石牌坊为四柱三门仿木结构,榫卯咬合严密。枋、额为一块石料,匾额刻“御用监太监李公神道”。门柱为长方体,长宽各0.45米。抱鼓形夹柱石上雕刻着牡丹花和云朵图案,布局大方得体。从门柱下方的卯眼推断,原来曾有10块抱鼓形夹柱石,现仅存3块。
石望柱为八角八面体,柱顶饰物无存,仅存西侧石望柱柱身。自古以来,有身份有财力的墓主人,常选择在墓地前方设置高高的石望柱。第一个好处是便于其后人慕“柱”而来,继而扫墓,拜谒;第二个好处是便于墓主人灵魂出游归来时,辨认止息之所。后来,设置石望柱逐渐演变为墓主人炫耀身份及地位的象征。
石像生为两对。第一对石像生为石狮,前腿直立,锋利的双爪抓地;后腿蜷曲蹲坐;尾巴上翘紧贴脊背,须毛、口、牙齿、鼻孔、眼睛形象生动。狮子为百兽之王,凶悍勇猛、瞋目如电、吼声如雷。宅院、墓道前多设置此类猛兽,以表示威严。第二对石像生是两块近似长方体的立石,按文东武西排列,每块立石上有两幅浮雕。东侧立石上的文臣脚穿朝靴,朝服宽衣敞袖,衣褶线条分明,一人作拱手状,一人手不外露。西侧立石上的武臣足蹬战靴,顶盔贯甲,威风凛凛,一人作抱拳状,一人右手贴于胸前。明代雕刻工艺技法娴熟,手法细腻,人物须发丝缕清晰。其形象逼真,如同真人贴靠在石壁上一般。
神道北端有一座石墓门,从门柱下部的卯眼看,原有4块抱鼓形夹柱石,现无存。枋、额为一体,匾额阳面刻“李公之墓”;阴面刻“福如沧海寿比冈陵”。按照李公墓的石牌坊、石望柱、石像生规格推断,当年应有巨大的宝顶、宽大的石供桌及五件套石香炉。怎奈李公墓冢早年被盗,遗迹全无。墓址西北建有民房,东侧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
太监制度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皇宫内的应有现象。太监是皇帝、皇室及亲王家族役使的官员。在不同朝代,太监又被称作宦官、侍人、阉人、中官、内官、内侍、内监等,位高权重的太监被尊称为公公。明代皇宫里的太监有三千多人,诸多的日常生活劳作全部由太监完成。有人侍侯皇帝,有人服侍后宫妃嫔,有人挑水、生火、掏茅房、洒水扫地、制作用具及做饭,有人采买、监管、直至管理印信。依据职责大小,皇宫内太监管辖的事务和衙门可分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印绶监等十二监,另有钟鼓、宝钞等四个司及兵仗、银作、浣衣等八个局,统称内管二十四衙门。战争时期,还有不少太监被皇帝委以重任,派到关城险隘担任监军,可谓位高权重。
李公所在的御用监是宫廷中负责造办用品的专门机构,是有油水的衙门。他们既能接触到皇室而不断升迁,又能得到名目繁多的赏赐。从该神道的规制、地理位置及保存状况来看,李公为御用监上层太监,官职当在二三品之上。
少小离家之人希望有朝一日光宗耀祖,百年之后落叶归根。然而世俗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太监阉割了“根”,不能入土祖坟;只能另选坟地栖身。
李公曾几次浏览居庸关内外美景,对南口城更是情有独钟。他发现南口城背依莽莽青山,清清溪水沿着关沟从城东流过,真是一个“后有靠,旁有照”的清净地方。李公不惜重金购置了墓地,既能彰显坟茔的与众不同,又不至引起同僚嫉妒。他亲自规划布局,监理施工。几年后,李公风风光光地入土为安。
只是世事难料,多年后有人盯上了南口城。活人挤占墓地,地下李公也是无可奈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