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是一个充满诱惑和刺激以及传说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古墓也成为今天我们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丰富的创作源泉,从小龙女的古墓派,到香港上个世纪晚期的系列鬼片,到《东陵大盗》的疯狂,到《英雄》里的铁汉与美人的柔情,再到盗墓系列小说,无不展示出古墓或者说墓葬对大家的吸引力。为什么一个埋葬死人之所有如此魅力呢?这一点还要从中国文化说起。
洛阳古墓博物馆
在我国古代,将死与生置于同等地位,认为生死亦有轮回、重死胜于重生,那时候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自己的身后之事,即去世之后埋在哪,怎么埋?这是必须要慎重对待的。人们对坟墓也就是“阴宅”的建设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对“人间”房屋、宫殿也就是“阳宅”。特别是在“有条件”的帝王家,更是提倡“厚葬以明孝”,只有对先人进行厚葬了,才能显示后代的孝心。而对于在世的帝王来说,追求“厚葬”则更是人生和社稷大事,他们认为建造豪华的陵墓会造福自己,荫及子孙,会使国家能够传承不断,千秋万载。不只是皇室,就连在民间最基层的百姓,哪怕过得再苦再难也要拼命节省,攒下“棺材本”。
正是有这样的习俗、传统以及风气,古代死了人之后,特别是帝王将相以及豪门地主在埋葬去世之人的时候,往往会陪葬许多除了去世者日常使用的物品之外的贵重之物,这当然会引起后世他人的觊觎,于是就有了“盗墓贼”贼这个“职业”。盗墓贼有民间自发组织的,但在特殊的年代,一些势力为了筹集军费而“官方”下令盗墓。比如唐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就曾以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为盗掘目标。还有东汉末年的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
对于盗墓,墓主人和坟墓的建设者也早有所准备,通过设置种种机关、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被人盗墓。盗墓与反盗墓,是自有了完善的丧葬制度特别是“厚葬”制度之后永恒的主题。但大家可以发现,今天咱们所能看到的古代墓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坟头、有的是在平地上起的大坑、有的是在山岭崖壁上所凿、有的却是规模宏大美仑美奂的宫殿式建筑。如此多的墓葬形式都有什么区别、体系和结构呢?
人去世之后埋葬地有显著标志(坟头)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
在最早的时候,墓葬在地面上并不会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礼记·檀弓》就记载:“古也墓而不坟。”《周易·系辞下》也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在这两句记载里,坟、封、树三个字都是指的在地面上堆起坟头。不坟不封指没有坟头。后来随着“周礼”各项制度的建立,祭祀先人成了“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祭祀,开始出现了给去世之人的墓地堆土垒坟并且植树作为标志。
这件事情,被寄托在孔子找寻他父亲埋葬地的故事之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去世时,孔子只有三岁,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印象。而孔子的母亲竟然也不知道叔梁纥所葬之处,孔子成人之后,想祭祀父亲和把父母合葬,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找到,后来他为父母筑造了高四尺的坟墓,开创了“墓而坟,夫妇合葬”的先河。
墓葬的地面之下都采取什么样的结构?
最简单的就是一土坑。是原始社会时一种十分简单的墓穴形式,以能容纳下尸体为标准挖个坑将人埋掉即可,无棺椁及尸体包裹。
黄肠题凑
木椁墓即棺外套棺,用木材筑成室。“椁”是用砍伐的整整齐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结构方式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长方体大套箱,有底有盖。椁被木头分成十格,最中间大“宫”放棺材,周围的“厢”用来安放随葬品。两汉时期的“黄肠题凑”式墓葬制,则把木椁墓发展到了极致,陵寝椁室周围所用之木为质地坚硬、防潮防蛀防腐的柏木,枋木头都向内,与同侧椁室壁板垂直。黄肠为柏木,题凑则为构筑形式。这种葬制是中国古代木椁墓的一个重大发展,能够较长时间地保留尸身,以及防止盗墓,但后来由于“黄肠题凑”消耗金钱太多,再加上柏木这种材料,就算帝王家也难以在数量和质量达到形制要求,在汉代之后就再越来越少的出现这一形式了。
清东陵的墓室
砖石墓。汉代之后,墓室开始木椁墓室逐步变为砖石筑墓室,墓室中还雕刻着画像,墓室壁画、墓石雕刻等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都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来建设。
地面之上坟墓建筑的形式
大家在旅游时或者在影视剧会发现,各朝各代的墓葬形状各不相同,像秦始皇陵就是一个大土堆,明清皇帝的陵墓则是像宫殿一样的建筑,这些在墓穴之上的陵墓建筑,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丧葬习惯,主要有方上、依山为陵、宝城宝顶三种形式。
秦始皇陵
方上,就是像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各帝王的陵墓,在墓穴地宫之上用夯土夯实,成为上小下大的尖锥体型陵墓建筑,锥体的上部为平顶,因其形状被称为”方上”。
依山为陵,是直接在山体上开凿墓室或是陵墓依山而建。既能依山岳之势,彰天子之威,又能借助坚固的山壁以及复杂的山间环境避免被盗。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是这种形式。
明神宗陵宝城宝顶绘画
宝城宝顶,明十三陵、清东西陵均采用这种形式。在地宫上建筑有高大的圆形或长圆形砖城墙。在砖城内封土,封土顶高出城墙,叫宝顶;城墙有垛口、女墙,像一般的城市一样叫宝城。
除了墓穴之上的建筑,如果陵区规模较大,还有祭祀建筑区、神道、护陵监等功能建筑区域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高级官员以及豪门地主的家族墓地或许有这样的建筑。帝王的陵墓是一定有的,主要建筑为祭殿,也或者有配殿、廊庑、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情况也都有所不同。
明十三陵神道绘画
神道,在官员以及富豪的墓地里是这个名字,但在帝王的墓地里被称为“神道”或“御路”,是从陵区入口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引导之路。在唐以前神道不长,到了明清时,神道最长的可达几公里,神道两旁都建有象征卫士护卫意味的“石像生”。
明十三陵图所绘的四个陵监
护陵监,护陵监是帝王陵墓地面建筑的主要部分之一,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的陵墓都有护陵监,护陵监有衙署、住宅、农田,有的护陵监至今已发展成为了村落。
我国古代墓葬的主要形制
大家可能会发现平民百姓死后埋葬之地称“坟墓”,而皇帝死后埋葬的地方称“陵”。的确,在我国古代对墓葬形制的称呼,是随着人的地位不同而有着不同规格和形制区别的,一般分为三种:
帝王之墓为“陵”
陵,本指山陵,即大的土山,所谓“大阜曰陵”。秦汉以后,帝王称自己的坟墓为“陵”,从此之后成为皇家陵寝之地的专称。
帝王之外墓葬称为“坟墓”
平民百姓和官宦的归葬之地就是“坟”或“墓”了。坟和墓的区别为:坟为封土而隆成高土,“土之高者曰坟”也;墓则是平的没有封土,“墓而不坟”就是指的这样。后来把坟和墓统称为“坟墓”。
孔林
圣人之墓为“林”
因为圣人在古代既要享受帝王的礼遇,还要区别于帝王的规制,因此就借谐音“陵”为“林”。像我国“圣林”有“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孟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北)和“关林”(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等。
综观我国古代人们的安葬之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对自己的身后之事还是极为重视的,但同时对于丧葬的规矩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充分体现出了各种不平等。古代的一些丧葬文化也影响着现代,不过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接受火葬等新式的安葬、祭祀形式,不管怎样,一个人无论生前有多么伟大和辉煌,到头来的归宿依然不过尺许小盒而已,埋得再好、花得钱再多,有何用处?徒给活着的人增加负担罢了。
莫要追求死后,活好当下最好。您认为呢,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