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先生怪癖终身未嫁爱书成痴裸捐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8/7

“女先生”这个词,总给人以浓浓的民国情怀,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德高望重的女学者的敬称,而女子容颜易老,唯有自内而外散发的优雅气质不会衰败,反而历久弥香。在阳Sir眼中,就有三位来自民国的“女先生”,其传奇人生令人动容。

一、此生嫁给考古事业——曾昭燏

我们时至今日还能在大陆看到“后母戊鼎”的真颜,这便要归功于她。否则这件“国之重器”便要随众多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她对于文物的热爱却胜过于爱她自己!

她出身名门,其曾祖曾国潢是大名鼎鼎曾国藩的二弟!曾家世代以“耕读为本”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之下,自小便拥有极为深厚的国学功底,在其14岁之时,进入堂姐曾宝荪创办的女子学校入读,而堂姐的一句话也让“孤身一人”成为了她的毕生信仰:“嫁了人,只能帮助一个家庭及个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务千万人”。

曾昭燏

而在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之后,她得遇到一生的领路人胡小石,她仿佛一块海绵贪婪的吸收着关于金石、书法、碑帖、音韵等一切知识,而其中的考古学更是让她沉迷,那种穿梭在古今时空维度理的探索,让她真切的听见了历史跳动的脉搏!

考古学在中国一直被视为金石学的延续,但是其理论与方法的发端却在国外,于是她便成了当时唯一出国攻读考古学专业的女子!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让曾昭燏仅仅一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也称为一时经典。

理论知识的获取,让她深感考古实践的重要性,之后她又前往德国国家博物馆实习。而就在那时发生的事,却让她突然又生出无限的悔意不该学习考古学。彼时卢沟桥事变,国内最需要的是枪炮弹药,而她此刻却更希望自己是学化学的,哪怕能做一颗手榴弹也成!

曾昭燏

而来自兄长的书信中满是爱护之情,希望她留在英国而此时伦敦大学也已经下了聘书,只是一顿午饭却让再次她坚定了回国之心:一起用餐的教授回忆起之前去北京明十三陵参观的往事:当时一路颠簸,美国人便用带着优越性的口气询问:“这路是什么年代修的?向导沉静的回应:“大概两三千年前”,美国人立马默不作声”

是啊,我国拥有最辉煌灿烂的历史遗产,为何不能让其无与伦比的壮美展现在世人眼中,而是忍受其掩埋于岁月之中,而沉睡于黄土之下,甚至从坍塌走向毁灭?

回国之后的曾昭燏,考古大理成为云南苍耳文化的发现者;在中央博物馆登记造册谨防国之珍宝落入敌手;文物返迁南京,坚决反对将其运往台湾;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凭借一流的学术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院长。

曾昭燏

她的一生忙碌不是为人民就是为文物,似乎也只有灵谷塔上的纵身一跃是为了自己!

“曾国藩是汉奸刽子手”——她沉默;二哥遭到迫害致死——她抑郁。最终这位55岁的“女先生”,爬上66米高的灵谷塔往下跳时,她的灵魂重重的的坠地,砸出了那个时代属于自己的声音!在她的口袋里,有一张字条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曾昭燏

二、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

提起杨绛,就不得不提钱锺书。世人皆知《围城》,很少有人知道《堂吉诃德》是杨绛翻译的。她二人,才是真正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杨绛是钱锺书的影,且一生如影随形,而钱锺书高大的身躯遮不住的,是她香远益清的从容与优雅之气。

两人于清华古月堂的初识如此简洁:书生瘦瘦的,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他开口第一句便是:“我没有订婚”,于是她接口道:“我也并非费孝通的女友。”两人一笑两下释然。

留学夫妻

婚后的杨绛,开始默存自己的才学、时间、经历和一切,对于才华横溢却又痴气十足的钱锺书而言,她不仅是“三位一体”的妻子、情人和朋友,更兼有一份母姓的柔情,以至于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锺书织的毛衣时,钱抱住紧紧不放,称“慈母手中线”。

夫妻二人

多少夫妻,终其一生在做着彼此的差评师,而杨绛与钱锺书看见的却都是彼此眼中的好。在两人经济极度窘迫的时候,是杨绛甘做“灶下婢”,每日周旋于柴米油盐之间,烟火气与书卷气混合的她,是快乐而心甘情愿的,如此一来钱锺书才能够专心致志写完《围城》,而她则化身为最耐心的读者,每次一稿初成她就迫不及待的品读,眉眼间满是倾慕与笑意。

我们仨

而杨绛夫妻二人能够保持始终爱意的关键,可能在于两人同样痴迷于读书。的确,从最初相识的清华时光、到留学牛津的点滴岁月、再到困顿潦不堪的相濡以沫,是读书,让她有了更加宽恕从容的心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杂乱,但始终保持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即便是在被批斗的时刻,她也微笑昂扬,仿佛有一种力量在生长。

杨绛

而在钱锺书去世之后,杨绛则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八百多万的稿酬以及版权悉数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她用一句话指点年轻人迷津:“你的问题首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三、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叶嘉莹

与前两位来自民国的“女先生”不同之处在于,她时至今日达94岁高龄,却仍然吟诵着古典诗词,仿佛一池风荷虽然干枯却有无限生机内蕴其中,她,就是叶嘉莹,号“迦陵”,以诗词修身养性,不败的美人之心。

不败美人

若岁月吻你以痛,你是否会报之以歌?在经历丧母、丈夫入狱等一系列苦难面前,她曾一度绝望,想过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来自古诗词的力量不啻于一记当头棒喝“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她找到了坚守的力量,那是在看清现实的苦难之后,而仍然深爱世界的能力。之后她携全家旅居加拿大,在国外讲解古诗词,让诗词成为超越国界与语言的存在,而她也被公认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叶嘉莹

虽然享誉国外,但仍然抵挡不住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回国后的她似乎才有了根,她说:“我一生之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最触动的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又一次她看到火车上的年轻人在捧读《唐诗三百首》是,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尽劫难,但诗歌的灵魂不死。

之后她在全国各所大学讲授古典诗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座无虚席!而在她众多头衔的身份中,她最看重的也是教师而已,教师即为“先生”,她觉得唯有通过教育才可以将诗歌历代传承。

诵读诗歌无法使你升官发财、甚至无法填饱肚子,那么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叶嘉莹用自己的半生经历给出了完美答案: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而那些孕育在诗歌中历代诗人的胸襟、抱负、修养,会给你一种力量让你心灵不死,可以让你成为生活中的勇士,即便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能够热爱它。

捐款万

在年,92岁的叶嘉莹先被授予“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而在年,继续以百岁之态登上《朗读者》舞台,身体力行吟诵诗词,年,94高龄的她又将毕生财产万元捐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迦陵基金”,以鼓励年轻学子。

朗读者

三位女“先生”这个称呼中,本身就包含着刚强与柔弱的矛盾特性,面对苦难,她们以柔弱却韧性十足的内核,支撑着外表昂扬向上的刚强!而三人力量何来,我想不外乎读书,正所谓“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一生流离,优雅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