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还原古代文化逻辑清明节扫墓与踏青,跨越阴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5/2/21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重大节日,它的重要是因为每年的清明节,是中国人年复一年反复获得力量再生的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中,人生力量有两个重要来源,就是祖先和天地自然,清明节扫墓祭祀是与先灵交流,踏青是与天地自然交流,通过这两种交流,让人再次获得新的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扫墓祭祀的古代文化含义和现代人的差异。现代人通常认为清明节扫墓就是清扫陵墓缅怀祖先,其实时代巨变,已与曾经的清明节扫墓的本意渐行渐淡,主题没错,但古人扫墓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陵墓在古代人心中的两方面原意,一是对死者一是对生者。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都要修建工程浩大的陵园,如秦始皇陵、十三陵等等,条件允许的话,有些还有规模浩大的珍奇珠玉陪葬,甚至大臣仆从殉葬,或者人形车马塑像群陪葬,如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因为在古人的文化理念中,陵墓是千秋万代永远居处的场所,是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家园,陵墓破坏了,死者就会成孤魂野鬼,这是陵墓对死者的含义。秦始皇兵马俑陵墓还有三个对生者的含义。在近几十年集中性的公墓陵园出现之前,连普通人选择墓地都流行看风水,看看陵墓位置朝向高低等怎么才吉祥,怎么才有利于家族后嗣兴旺发达,重点不是风水,而是先人去世后仍然关系看在世生者的时运,这是一种深入普通人的传统民俗文化,真实地反应出陵墓对生者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超越现实力量,所以挖坟掘墓是民间大忌,不仅是与死者为敌,而且与生者全家人为敌,这是一。其次因为陵墓是死者永住的家园,如果破败毁坏了,就会让先人成为孤魂野鬼,这是大不孝,是后人对先人的罪责。所以反过来,先人陵墓也是古代人攀比眩耀的场所,两千多前提倡节俭墓葬的墨子,就曾经痛斥厚葬的浮夸虚伪,最终却没有战胜主张厚葬的孔子,厚葬成为古代帝王到平民的传统,可见其民俗力量的强大,这种状况在中国进入现代后才大为改观。明十三陵最后,除了传统道德上的负罪感,还有一个影响现世的原因,就是祖先在古代人观念中对现世有神秘莫测的力量。古代人认为祖先会在阴间对阳间施展神秘力量,如果做了对不起祖先的事会遭惩罚,这种观念在古代传奇小说戏剧中都常见,现在七八十岁的农村老年人,还有很多人相信。同时反过来,如果后世对祖先孝敬,就会得到祖先在天之灵的保佑,就会获得祖先帮助生者的神秘力量。有了以上原因,古人的清明节就要做三件事,一是修缮和清洁让祖先往所完好光鲜,二是供奉祖先在阴阳生活所需,祖先生前喜欢吃的肉、喜欢喝的酒、米饭馒头水果,还有金银纸钱等等。然后恭恭敬敬下拜磕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与祖先进行交流。现代人偏向于认为,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是后世对祖先的单向孝敬缅怀,这在古人看来是远远不够大错特错。古代中国人最大的祭祀封禅泰山和祭天,都要向天汇报自己光宗耀祖的功绩,并求得上天的认可,天不满意就会降灾祸惩罚,满意了就会出手护佑。家祭也一样,这是双向交流沟通,这是祭祀最重要的实质内容,其它的全是准备和铺垫。陆游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国民间有很多祖先显灵的传说,现代人看是有点迷信了,但古人很真诚。所以清明节扫墓,通过孝敬缅怀祖先,与祖先进行跨越阴阳界的交流沟通,最终要得到祖先认可和帮助,由此获得祖先的支持力量。再看看踏青,现代人一般理解为郊游玩耍,而古人还寄托了更大的愿望,就是从天地自然中获得新的力量。在文化古藉中,所谓“青”,《诗经》的注解是繁盛的样子,而从《尔雅》到《说文》都说春天草木青青,是生命重新焕发生机的季节,那么跟人有什么关系?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之端。意思是,春天是新一个四季轮回的开端,人也要开始顺天养生。仿自然养生是中国古代的养生逻辑,春天自然界生机勃发,人也必须按自然的现象,调整人的行为模仿自然,春草春花按捺不住地长,人就要出去与自然一起疯一下,不会消耗而是会养生,并从与天地自然的共鸣共振中获得自然的力量。古人为什么安排清明节同时祭祖和踏青?在今天看来一个严肃、一个欢快,好像有点冲突,安排在一起甚至是对祖先不敬?但从古代文化逻辑看,祭祖和踏青却有共同的愿望,一方面在祭祖中获得祖先的认可,得到祖先支持的力量,另一方面从踏青中与天地自然感应获得自然的力量,合而为一,使生者更好更强,反过来也光宗耀祖。虽然在今天看来有点迷信,但站在古人的角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积极向上的搭配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