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道北五孔桥向北到了长陵景区停车场入口处时向西左转,沿怀长路走不到1公里过个急转弯就看到“黄泉寺路”的牌子直行就到了献陵。献陵第二进院落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是明十三陵的第二座陵墓。朱高炽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生于年的安徽凤阳。年登基。年改国号为洪熙,当年5月就挂了,享年48岁。由于朱高炽是个有名的大胖子,据说上朝都要几个人搀着走路,所以他的猝死很有可能是三高造成的。他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他任用贤臣,虚心纳谏,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虽然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0个月,但考虑到朱棣长年亲征北伐,而朱高炽很早就被确立为太子,所以实际上参政决策的时间可能还会长一些。仁宗洪熙朱高炽皇后张氏,由于老公和儿子都命短,所以她一生经历的头衔非常丰富:燕王世子妃、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张皇后平时对内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倚重忠实正派的大臣,协调君臣之间关系,限制内官对朝廷政事的干预,尤其是她的孙子朱祁镇当政时宠信的明朝第一大太监王振,在张皇后的监督下没有达到专权擅政的程度,使朝廷政局大体稳定。诚孝昭皇后张氏另外,据史料记载,当时朱高炽死的时候,还有5位嫔妃殉葬,也应该是一起埋在献陵里的。朱高炽在临终前留下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朱瞻基即位后,遵照父亲的遗诏,亲自确定了俭朴的陵园规制,从而使得献陵建筑俭朴无华。路边的三座并列单孔石桥北侧是随墙的琉璃花门,这个一般是作为二进院的门,而陵门一般都是裬恩门。难道说朱瞻基为了遵从他爹朱高炽的遗愿:“山陵制度务从俭约”,连裬恩门和裬恩殿都省了吗?随墙琉璃门非也非也!其原因是虽然献陵也像长陵一样是前方后圆的设计,但不像长陵那样前后院落彼此相连,前面的两进方院并不是连在一起的。献陵卫星图这是因为献陵的龙砂由左侧环抱过来形成的玉案山,与陵园距离非常近,龙砂却是万万损伤不得的,所以使得“明堂”面积小,只能修建宝城和陵园的第二进院落。而陵园的第一进院落及院内的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炉等建筑,建在了玉案山之前。这在风水上叫“内明堂”格局。这样不仅解决了明堂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第二进院落是二十世纪末修缮的,三座单孔石桥虽然没有护栏,但是桥面和券拱都维修的很到位。随墙琉璃门也修缮一新。透过围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明楼也维护得很好。据记载,二进院内的方城、石五供及棂星门的两座半截石柱均保存如旧。明楼桥前连接两个院路的神道和两座石桥已经痕迹全无了。绕过玉案山向南走几百米,发现前方在一片片果树林里有一片用铁栅栏围起来的松柏林。走近一看,在密林中的土地里依稀可以看到一些石头建筑遗迹。这里就是献陵的一进院裬恩殿的遗址。裬恩殿北侧北侧的裬恩殿有并不高的一层石台基,前出月台,三出陛,御路石雕用铁栅栏扣着,看不清楚。台基上柱础石布列齐整,应为阔五间,进深三间。裬恩殿南侧在南侧的祾恩门遗址大部分被土掩埋了,只能依稀看见部分月台的痕迹。裬恩门北侧其他附属建筑均毁于清朝,已无如何痕迹可寻了。再向南穿过怀长路,在两棵核头树下,一个硕大的螭首龟趺碑在破败的齐胸高的宇墙围绕着。这个就是在年当时皇帝朱厚熜给各位祖辈后补的无字圣德碑。功德碑及宇墙石碑虽然也有四五百年,但保存得非常好。功德碑细节碑亭左侧不远处但排水沟上存有一单孔石桥,名为左前桥,桥身保存基本完好。左前桥远望总之,这位厚道皇帝朱高炽夫妻的陵寝建筑,除了在布局上因风水关系采用两进院落中隔小山的“内明堂”方式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建筑俭朴无华。老常于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