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没有及时制止主动发掘帝陵,会有多少珍贵的文物被破坏?又会有多少秘密永久地消失?年,以研究明史著称的历史学家吴晗,向上级写了一封报考,内容为请求发掘明十三陵规模最大的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吴晗的这一请求,不得不说带有一定的私心——因为他想从长陵里,找到全本的《永乐大典》等文物。上级同意了他的请求,磨刀霍霍的长陵发掘委员会很快成立,成员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夏鼐、郑振铎等著名史学大家。次年春,发掘委员会组织人力物力,开始浩浩荡荡地奔向长陵。结果,长陵也实在是“给力”,委员会找了一个月,愣是没找到长陵入口。鉴于长陵发掘难度系数太高,委员会只得退而求其次,将目标对准定陵,即万历皇帝的陵墓。吴晗等人认为,通过对定陵的发掘,能够为发掘长陵提供经验。所谓“难度系数”相对较小的定陵,发掘委员会也足足用了一年,才找到它的入口,即定陵的金刚墙。金刚墙找到之后,就意味着找到了陵墓的大门。接下来两个月,就是令在场所有考古学家“欣喜”的时刻。毕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掘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也是唯一一次。定陵里,都发现了什么呢?首先,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骨,再者,是成箱成箱的陪葬品。在对万历皇帝的遗骨进行医学检查时,惊奇地发现:万历皇帝的身体并非仰面朝上,而是采用侧卧的“北斗七星”式下葬,这在之前绝无人知道。而且,万历皇帝有明显的长短腿,这大概是他28年不上朝的原因吧?定陵中最值得注意的陪葬品,当属数量繁多的织锦匹料,这些都是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定陵发掘完毕之后,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来到定陵,想参观一下定陵出土的明代织锦,以做研究。可是,沈从文在仔细观察了这些织锦之后,疑惑地问道:“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原来,定陵开启之后,发掘委员会忙于处理陵寝中的珍贵文物,对于这些织锦,仅仅是像古画一样裱了起来;更甚的是,在装裱的过程中,装裱所用的浆糊里还大量添加防腐剂…由于时间仓促,很多珍贵的织锦,都被装反了。因此,沈从文在看了这些被装裱好的织锦之后,才会发出此疑问。负责装裱工作的工作人员听了沈从文的疑问,如是答道:“研究织品的结构不是要看反面吗?”作为研究古代服饰的专家,沈从文听了工作人员的解释,大怒!但是,良好的修养告诉他不能生气。于是,他强忍悲痛再次低声质问:“研究古代织锦,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为显示反面结构,留下一厘米就行了,最多五厘米也足够了!整匹布全部装裱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说罢,沈从文也不再研究这些织锦了,转身离去。珍贵的丝织品毁坏的消息传到北京,定陵发掘委员会的部分核心成员,如郑振铎、夏鼐等人大吃一惊;与此同时,定陵的发掘,也给其他地区起了“恶”示范,全国各地纷纷准备拿起铲子发掘帝陵。吴晗与郭沫若等人,再次向上级写报告,请求发掘长陵。至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朝各代的帝陵在更先进、更专业的“发掘工具”的引导下,面临灭顶之灾。如果不及时制止,这将是中国历史上帝陵最大的一场浩劫。面对这种情况,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上级,请求制止这种非正常的考古发掘。年10月,上级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并指示:“一百年内,不许主动发掘任何帝王陵墓。”这一指示,也成了考古界的定规。可是,已经被发掘的定陵,并没有逃脱厄运。后来,在一场浩劫中,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遗骨,被挫骨扬灰,许多珍贵的发掘报告和帝后画像遭到焚毁,帝后的梓宫(棺椁)被劈柴扔进后山。主动发掘定陵,也成了人类考古史上,最大的一场悲剧。很难想象,当年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发掘帝陵,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无数帝王将相的陵寝,又该遭到怎样的毁灭?可悲的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近些年来各地大兴土木,亦不知毁坏了多少明清房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14.html
上一篇文章: 坟墓冢陵都是什么意思它们又有什么不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