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作为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定陵的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左、右五个方位的大殿组成这种平面分布方式反映的是怎样一种建筑思想为什么定陵地宫被称为是“九重法宫”建筑格局呢今天,文旅君带您一探究竟01从“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角度看,墓葬建筑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居住或生存条件。因此有研究者推测定陵地宫反映的是一座正殿、两座配殿和三进院落的地上庭院式格局。但是,一座正殿,配殿,三进院落的格局,只是一般官宦人家的庭院格局,皇帝位尊九五,采用这种格局岂非降格?02然而,《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七的记载给人们以新的提示。嘉靖十五年(年),世宗在营建永陵时,担心人们说他超越祖制为自己建陵,曾在天寿山行宫惺惺作态地对辅臣李时、礼部尚书夏言说:“寿宫(指永陵)规制宜逊避祖陵,节省财力,其享殿以砖石为之,地中官殿、器物等旧仿九重法宫为之,工力甚巨,此皆虚文,且空洞不实,宜一切厘去不用。”大臣们对世宗的本意心领神会,上奏说:“皇上亲为之兆,惓惓以避尊节财为谕,执谦虑远,臣等所将顺,但恐过于贬损,无以称臣子尊崇之礼。其享殿、明楼、宝城拟请量依长陵规制,其地中宫殿等项仍请稍存其制。”世宗自然同意大臣们的意见,于是下旨:“俱如拟,其未尽事宜,俟朕亲往决之。”这段史料不仅告诉我们长陵等陵地下宫殿是仿“九重法宫”建造的,而且也说明永陵地宫采用的是同一规制。故此,定陵既然是仿永陵营建的,其地下宫殿自然也同样应是仿照“九重法宫”建造的了。定陵地下宫殿平面图03那么,“九重法宫”又是什么呢?“法宫”一词见于《汉书·晁错传》:“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魏如淳注:“法宫,路寝正殿也。”可见,法宫在古代是指帝王日常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即路寝正殿。冠之以“九重”,则更明确为天子路寝的正殿。在明朝人看来,以奉天殿为主的皇宫外朝建筑就相当于古代的明堂建筑,而以乾清宫为主体的皇宫内廷建筑则相当于古帝王居住的路寝建筑。所以,明朝君臣常将皇宫内廷称为“法宫”。如万历二十四年(年),乾清、坤宁二宫火灾,神宗即下诏说:“幸朕所居不致延蔓,而法宫严寝一时尽。”从定陵地宫的建筑布局看,确实反映了明代九重法宫,亦即皇宫内廷建筑的格局特点。其中,定陵地宫的前、中、后三殿居中路,相当于皇宫内廷建筑中路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定陵地宫的左右配殿则相当于皇宫内廷建筑中的东六宫和西六宫,只不过墓葬建筑只取其象征意义而已。来源:明十三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