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对于我们32位进入明十三陵未开放陵的探秘小分队来说,注定是年年末最特别的一天。
航拍永陵,城墙内一片郁郁葱葱
我们探秘的永陵和康陵,从很多年景区开始管理时,就没对外开放过。那扇紧闭多年的陵墓大门,将由神秘的守陵人为我们开启。门后尘封的历史,早已让人浮想联翩。
十三陵每个陵的旁边都有一个村落,村里人都是守陵人的后代。给我们做讲解的刘向导也是其中一员,来自附近的长陵村儿。他说,没有人比他们更爱护这些文物了。
永陵探秘:《永乐大典》真的在这里吗?
在守陵人后代的带领下,我们踏着两朝古路
坐着景区的摆渡车,穿过一片荒芜,我们终于到了永陵前。比起开放的长陵修建平整的大广场和各种商铺,这里显得有些冷清。原始的石路上,长满了枯 的野草。刘向导说这条路还是清朝修葺的,路的下面覆盖是明朝的路面。若不是有人介绍,谁曾想这条朴实的石路,竟然是两朝古路,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几百年前,抬着嘉庆皇帝龙体的仪仗队也是从这里走过的。
守陵人,快开门啊
路的尽头,永陵的红色围墙十分醒目。刘向导走到门前,一声嘹亮的“开门”,打破了四周的沉寂。
守陵人终于开门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好像听到了门的那边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在众人的注视中,伴随着“吱——吱——”冗长的开门声,守陵人缓缓地拉开了大门,陵内景致在大门的转动下逐渐展开,人群开始有些躁动。
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守陵人
赶紧拍拍拍
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穿着迷彩裤子乌黑色粗布上衣的守陵大爷,成了大家争相拍照的对象。突如其来的闪光灯,让刚出门的大爷有些蒙圈。甚至还有不少队员反复开门关门,“吱吱”的开门声,在空旷的墓地回荡,悠远而沧桑的历史画面在脑海幻灯片似的闪映……
永陵的主人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他之所以“大名鼎鼎”,并不是因为有多大的历史功绩,也不是因为他多么贤明或是多么臭名昭著。而是在他那一朝,发生了许多世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比如,海瑞上疏、戚继光抗倭、严嵩擅权……凡是上了点儿年纪的人,几乎无人不知。
左右两边的围墙边,各种破败的雕龙画柱,静静地躺在杂草丛中
听说,因为人们不懂它的价值,曾经还拿这些石头去修七孔桥
罕见的白皮松,十三陵里只有永陵才能看见
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御路石雕上的龙凤的形态依然清晰而生动。龙须和凤尾一致向上,呈现一种飘逸的动感。虽然印象中的鹿角是弯的,但是向导提醒我们,官窑出来的龙角虽也是鹿角,一定是笔直的。还有龙背上细致的龙蹼,也体现着官窑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神秘的守陵人望着陵园,不知在想什么呢
终于走到方城明楼下,明显感觉有些阴冷
台阶上的白色蛇皮更让人有些瘆得慌
这里的参天大树,居然都是从砖缝儿里长出来的。听他们说,旧时都是用糯米浆黏合砖石,没想到竟滋养了这些树木。更不可思议的是,大树和城墙相处得很好,深入城墙的树根并没有影响城墙的稳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工艺。
登上方城明楼,红色的城墙上已然是满目苍夷,各种版本的“到此一游”,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看着就让人心痛。刘向导说,他们小时候上这来玩时,大门都躺在地上,大家随便进出。
在楼上极目远眺,整个陵园一览无遗,远处起伏的山川也清晰可看。不知身后的明世宗可知道,这眼前江山早已不姓朱了。关于大家最关心的《永乐大典》是否埋在这里,似乎也没人能说得请了。但是,刘向导说,明世宗死后《永乐大典》就神秘地消失于世了。如果它真的在这里,在没有相关技术保证的情况下,也许埋在土里是《永乐大典》 的保存方式。
队员人抚摸园里精美的石刻,依依不舍地走出了陵园。我们和守陵大爷道别后,便开车前往下一站正德春饼宴
春饼宴:自己卷着吃才开心
村口的大爷,慈眉善目
康陵村以正德春饼宴而闻名。村口好几个大爷正在晒太阳,其中一位还牵着一只洋气的哈士奇。走到村子中间,一颗八百年的大银杏树的树枝挤满了整个空地,据说再早来两个礼拜就可以看见满树金 了。
丰盛的康陵村的正德春饼宴,赶紧开动
落座时,桌上已经摆满了三十多道菜了。隔壁桌的小朋友嚷嚷着“不要海带不要海带!”就算不爱海带,满桌的菜总能找到喜欢的吧,这就是春饼宴的魅力。手拿着村民手工做的薄饼,挑自己喜欢的菜,自己搭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卷一卷就可以吃了。
大家边卷边聊,虽然互不相识,气氛一会就变得热络起来。原来队员中不仅有专业的建筑师,还有老师、学生、记者等。虽然职业五花八门,但是都有一样的兴趣爱好——历史文化。
康陵探秘:从砖铭文触摸历史
小朋友在找什么呢?
吃饱喝足,大家挺着肚子徒步到康陵。康陵的主人是明朝最能闹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明朝最出名的坏太监之一刘瑾就出自他在位之时,武宗豢养“八虎”,开设豹房,还自封为总督 务威武大将 、总兵官,正德十二年十月,在山西应州附近指挥明 与蒙古骑兵打了一场硬仗。这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皇帝,荒淫但未必残暴,身后事还有待评说。
再次看见守陵人,显然大家就没那么好奇了。进入大门,前面一排站得笔直的松树格外打眼。
大家听得真认真啊
门口右手边的松树就没那么幸运了,听向导说是被雷劈的,主干已经断了,旁支看上去也摇摇欲坠,如果不是用 架起来了,也许早就断了。
跨过一道墙,地上洒满了橡树叶子,踩上去脆脆的。向导说他小时候常常跑到这里捡橡树果卖钱。
康陵算是几个陵中破损较为严重的了,许多都是后来修复的。方城明楼上甚至连牌匾都不见了踪影,棂星门也只剩下两根光秃秃的白色石柱。
哑巴院,有多少秘密在这里掩埋
比较特别的是,康陵有一个哑巴院。那些建完陵墓的工匠们,在完工后在这里被太监赐予 酒。那个年代,低贱的工匠们都不识字。他们被 哑后,也就意味着皇帝埋葬的具体方位将成为一个永远的秘密。
爬上城楼,由于墙皮脱落露出了城砖,砖上的铭文清晰可见。听说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每一块官窑出来的砖,必须刻上造砖人的名字及日期等。这样一来,哪一块砖不合格,要杀头或问责就能找到相应的人了。触摸着砖块上的名字,不知道这些工匠是以怎样的心情烧制着可以决定他们生死的砖块。
一行人绕着宝顶边的马道,踏着厚厚的橡树叶子散步,时不时还要弯腰躲过宝顶里伸出来的树枝。在以前,刘向导他们还经常到这里薅树叶。树叶太多了,一点火星就能点燃整个陵,这些文物太脆弱了。
随行的一位阿姨告诉我,她在十三陵还没人管理的时候就来过这里。那时的康陵,非常破败,由于楼梯摇摇欲坠,马道根本就没机会上来。时隔多年,没想到还能登上城楼,绕着马道转上一圈,算是故地重游的新收获了。
在夕阳中道别各位队友,脑海中守陵人“吱吱”的开门声挥之不去。翻翻朋友圈,已经被十三陵的各种照片、视频刷屏了。
摄影/李飞
犀游小组的 次线下活动就这样圆满结束。
下一次,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赶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