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ARTdaily昌平十三陵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5/5

年6月20日

明十三陵开始建造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当初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归天,他便派人到北京寻找陵地。听说,最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帝王姓朱,“朱”与“猪”同音,这要进入屠家一定被杀,“犯了忌讳”。后来又选上京西的“燕家台”,但“燕家”谐音“晏驾”(帝王死了叫“晏驾”),也不行。之后又有人选在京西的潭柘寺,虽然景致好,但山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据说一二品高级官员带着风水先生足足跑了两年,才找到了昌平县北10公里的天寿山。

长陵朱棣和皇后合葬之地

其中在仁宗朱高炽埋葬的献陵,陵寝中间有一道小山梁,使前后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民间叫它为“遮羞山”。传说是因为仁宗皇帝生前曾误入他老爸妃子的寝宫,仁宗为保持天子尊严,对天起誓,说如有此事就让龙把自己吃掉。谁想到金銮殿上真有一龙飞腾而下,一口将仁宗吞下,大臣们急忙救驾,却只抢下一只靴子。他儿子只好把他的靴子葬入陵中,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体安排在这座小山之后。当然事实上这座小山叫“玉案山”,和遮羞没关系,只是和陵园的风水有关。

榫卯结构

而十三陵中还有一块特别不吉祥的好地段,就是明神宗的定陵,被火烧了好几次。这神宗是有名的昏君,话说万历十二年,有定国公总管工程,工部侍郎现场督工,每日所用人数不下二三万人。有一天神宗去视察工程进度时,看见工匠们懒洋洋的在磨砖,很不高兴,第二年他再来时,工匠们还在磨洋工,那些工匠还特别有道理地对皇帝说:“我们是不想快建呀,我们慢慢磨是不愿意您死啊。”这傻孩子居然信了。

定陵

他的陵墓建成用了二十五年,而这二十五年间他就死活不上朝,好不容易建好了吧,有一天睡觉梦到了火神爷,人对他说:“你太昏庸,我代表月亮来惩罚你了,我要烧掉你的陵墓!”神宗想我是天子还怕你?你要敢烧,我就瞎一只眼,结果没多久他的左眼真的瞎了。等他死后葬入定陵,他的右眼却怎么都合不上,而在定陵石碑背面的右上角同时出现了一个白圆形的东西——定陵月亮碑,据说这个白圆形的东西是神宗的右眼变的。

定陵月亮碑

定陵

十三陵还有一条神路也很有名,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之所以又名是因为一路上,千米的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石兽是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一样四个;石人是四个武臣、四个文臣、四个有过大爵位的勋臣。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据说,当初乾隆皇帝本来打算把十三陵的石人、石兽给搬了,来打扮把自己的坟地。可当时的宰相罗锅觉得如果搬走了十三陵的石人、石兽,十三陵不就不好看了呀,可又不能抗旨,就想了个办法把这些是想稍微小破坏一下,这样就保住了十三陵的这些石像。

在全长7公里的神道上,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而关于十三陵的正说野史挺多的,就在年的时候明十三陵被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

编辑/二喜

素材来源于网络鸣谢艺术家创作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一起聊聊艺术那点事

*国内投稿及合作邮箱:hi

artvoi.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