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太监的陵墓,是谁获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24
北京治皮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明十三陵是朱棣迁都北京后,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建立的陵墓园,异姓是没有资格在死后入葬的,何况是太监。可为什么十三陵中,却有一座太监的陵墓,谁获得这么大的荣誉呢?

这座太监陵墓的主人叫王承恩,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才被葬在了崇祯身边呢?

一、铲除魏忠贤及党羽,帮助崇祯巩固帝位

天启七年,遵明熹宗遗诏,朱由检继承了帝位,是为崇祯帝。

一向对朱由检忠心不二的王承恩被封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朱由检继位时,朝中多是权宦魏忠贤的爪牙。魏忠贤为了继续一手遮天,也想控制朱由检,在朱由检入宫后,便以恭贺的名义送了他四个美人。

由于王承恩数次提醒,朱由检对这四个美人慎之又慎,后来果然在她们身上搜出四颗迷魂香。

从此,朱由检对王承恩更加信任。而王承恩也深知朱由检继位之艰,所以他建议朱由检先将祸乱后宫的客氏撵出皇宫,接下来把魏忠贤的党羽一一剪除,瓦解了魏忠贤势力后,才一纸诏书把魏忠贤打发到凤阳守陵,迫于形势的魏忠贤最后在绝望和恐惧中自尽而死。

干掉了魏忠贤,朱由检在朝中树立了权威,巩固了皇位。

二、整顿锦衣卫,肃清吏治

锦衣卫在朱由校继位之前,一直听命于魏忠贤,为虎作伥,做了不少天怒人怨的恶事,在社会上声誉极坏。

王承恩升任司礼监总管后,并没有清除这支队伍,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纠正了他们以前的歪风邪气,使他们忠于皇帝,为皇帝服务。

另外,明朝到了朱由校继位的时候,已是贪官横行,吏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王承恩多次用计惩治贪官,整顿吏治,为朱由检分担了不少政务。

三、缓解朱由检和朝臣的矛盾

由于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不断,朱由检万事都得亲手抓,在处理政事的过程中,朱由检和朝臣之间极易产生分歧。每当双方发生争执时,王承恩总是负责从中斡旋,化解双方的矛盾。

四、崇祯身边唯一一个陪到最后的人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向北京城发起了总攻。

此时朝中大臣躲的躲,投降的投降,已无可用之人,崇祯不得不任命王承恩为提督京师,据《明史》记载:“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尽管王承恩顽勇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没能保住北京城。

眼看大顺军就要攻入皇宫,王承恩又力劝朱由检效仿建文帝伪装出逃。朱由检却以“君王死社稷”为由拒绝了他的建议。

万念俱灰的朱由检为了不让妻女受辱,命嫔妃们自尽殉国,而曾得他疼爱的公主也被他狠心砍杀而死。

此时的皇宫空空荡荡,唯有王承恩亦步亦趋陪伴在朱由检的身边,在他的陪同下,朱由检登上煤山,放眼京城,处处狼烟,哭嚎阵阵。

朱由检在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诏后,自缢于槐树上。

面对朱由检的死,王承恩没有一毫办法,他痛哭不止,对着朱由检的遗体跪拜在地,叩头不止,以至血流如注,行了三跪九拜之礼后,也自缢而亡。

攻破紫禁城的大顺军将朱由检及周皇后的尸体被葬在田贵妃的墓中(后来思陵),而王承恩也被草草地葬在朱由检的附近。

然而大顺军还没坐稳皇位,就被入关的清军打得四散而逃。清军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顺治掌权后,为了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了安抚汉人,在听说了王承恩的事迹后,不光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还专门在崇祯陵寝的附近为他修建了一座陵寝,让他与朱由检生死相随,并亲自在碑上撰写“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八个大字,以颂扬他忠心不事二主的精神。

这就是为何在明十三陵中会出现一座太监的陵墓的整个过程。关于历史上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应该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读真实的历史,明更多的道理,小编一直在这里等你!欢迎点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