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到北京
一次纯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再现
上篇
刘春声
刘春声,50后,笔名齐庚,号宜斋主人、汉风堂主人。著有长篇小说《天雨》,散文集《探花集》、《情满吕梁山》,《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打马百钱》,主编出版历史上首部压胜钱大辞典《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为《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旅游报》及《中国收藏》、《收藏》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40余万字。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客座教授,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北京炎黄艺术馆副秘书长。
从前老北京流行一句俚语: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1月17日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的《:从南京到北京》开年特展,却和买卖无关,它在年正逢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将满年之际,用件(套)文物,向观众展示了明代迁都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实物线索,也是一次纯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巡礼。
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总馆共同主办,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明十三陵博物馆、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和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共同协办。作为首博年开年特展《:从南京到北京》汇集了北京、南京两地十余家文博单位,共件(套)文物展品,其中一级品37件(套)。
明永乐十八年(年)11月,北京宫殿建成,永乐皇帝朱棣以之昭告天下,并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年初)在奉天殿接受朝贺,北京变为京师,而南京变为陪都。年正逢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将满年,为了增强人们对古都北京的认识,增强人们对保护古都历史文化遗存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人们对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自信,首都博物馆特别推出此项展览。
《:从南京到北京》展览围绕明代迁都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定都南京
元朝末年,朝纲紊乱,法度宽纵,贫富不均。年(元至正十一年),刘福通以红巾为号,起义于颍州,荆、汉、许、汝、山东、丰、沛及两淮等地红军纷纷响应。不久,刘福通攻克汴梁,并尊奉韩林儿为主,建国号宋,纪元龙凤,一时之间反元势力无出其右者。其他大股反元势力如张士城割据高邮、陈友凉占领江汉、明玉珍坐断西蜀,方国珍霸有浙东,小股势力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在四海鼎沸、群雄逐鹿的过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应时乘势,以南京为大本营,戡乱摧强,统一全国,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
第二部分:迁都北京
洪武元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改大兴府为北平府。洪武三年,朱棣被分封为燕王,驻守北平。明太祖驾崩后,嗣位的建文皇帝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经过与大臣数月密议,朱棣决定迁都于燕。明永乐十八年()十月,北京宫殿建成,明成祖朱棣发布建北京诏,并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在奉天殿接受朝贺。北京各衙门取消“行在”二字;同时应天各衙门皆加“南京”二字,北京变为京师,而南京变为陪都。继元大都之后,北京再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第三部分:用致雍熙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导致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区发生分离,但是共生关系使南北关系更为联系更为紧密。以北京为中心,明朝在北方构筑的防线虽然常常被攻破,但是,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它有效地保护了核心农业区安全。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明代恢复并呈现出繁荣景象。在这些传统繁荣背后,又存在着种种新变化、新机遇和挑战。
展览作品选:
朱元璋手迹(复制品)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特别鸣谢探花集公号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