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多学科协作让考古提速,瞧瞧现代考古的科技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0/13
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549560.html

□鹊华秋

“考古方舱”恒温恒湿,3D打印量体裁衣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周年。新春伊始,上新的三星堆祭祀坑就给考古百年献上了一份大礼。

如果细心看直播就会发现,新一轮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可是科技感十足。30多家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带来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科技神器,文物保护技术、体质人类学、动物学、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材料学等多种学科的合作,让三星堆成了中国科技考古能力的集中体现。

年,三星堆1、2号器物坑的发掘,使得沉睡数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三星堆遗址的文物发掘和后续保护措施都比较粗陋。参与当年发掘的当地村民杨永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他们对2号坑进行发掘时,只是用竹竿搭建了一个围栏,挖出来的文物大多只是用纸来包住,放进木制箱子运出去。

左图为年考古人员用传统的测量工具在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工作;右图为今年3月10日,在三星堆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

三星堆年的新一轮发掘则鸟枪换炮,给发掘坑盖起了“空调房”。在考古现场,不仅搭建了余平方米的大棚来阻挡日晒雨淋,而且在发掘坑搭建了四座玻璃房子,即“考古方舱”。它们的作用是维持发掘现场恒温恒湿环境,让文物在出土时免受剧烈环境变化的影响。

此外,现场还备有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文保工作室、考古工作室等。有了这些设施,文物出土后很快就可以在现场进行理化实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未雨绸缪源于痛苦的教训。深埋地下千年的文物总是脆弱的,一旦保护不周,很可能出土就是最大的破坏。年,明十三陵中安葬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认识所限,大量的文物在接触空气后立即被氧化破坏。其中有一件珍贵的龙袍采用了缂丝工艺织造,十分精美奢华,但因技术不到位,出土后就开始逐渐碳化,失去了原来的色彩,并最终腐坏成一堆如破碎宣纸般的布料。因此,科技考古并非锦上添花,而是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刚需。

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的“考古方舱”。

三星堆遗址里,“黑科技”处处都是。在3号坑里,一座手臂修长、赤足、高达1米多的铜人顶尊格外显眼,这样体量的青铜器在新发现的三星堆祭祀坑里还有不少。为了防止意外,更安全地提取文物,考古工作者引入了3D打印技术。

通过3D打印,考古工作者可以用数字化扫描方式收集文物的形态数据,然后打印出一模一样的石膏模型,再用石膏模型制作出硅胶保护套,为文物穿上保护套后以套箱的方式提取文物。

以往使用传统的人工描线来制作模具,即便文物体量不大,也得一个熟练工匠忙碌一个月时间才能完工。有了3D打印技术,扫描、打印、建模,之后将打印出来的零件进行组装,整个过程算起来,时间至少也能省一半。最重要的是,3D打印的复制误差几乎为零,对文物的伤害也几乎为零,安全性比人工制作更高。

除此之外,为了不丢失任何历史信息,此次三星堆发掘过程中采用了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每一件文物、土样在出坑时都会被实时记录经纬度。如此一来,不论是哪位、哪个方位出土的文物,都有其专属的身份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