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波涛激流出了许多 的事件,而今天咱们的故事便是围绕着“盗墓”这一话题所展开。在历史上,自从中国的 位皇帝秦始皇为自己修建地宫开始,历朝历代的各个帝王们都十分重视自己地宫的修建,而盛放棺椁及殉葬财宝的地方则更是帝王墓冢中最神秘的环节,为了防盗,他们不惜堆起高高的封土,设置数以千计的守陵士兵,制定最为严苛的法律,甚至有些残忍的君王还会为了保守秘密刻意杀掉为自己建墓的工匠,而作为中国历史上 一个封建帝国的清朝也在帝王墓的修建中吸收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在防盗措施上真可谓是处心积虑,防备周详。
清帝退位后,虽然紫禁城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清东陵却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不仅仍然设有大量的护陵人员,就连机构也仍然承袭清制,甚至还有旗兵、绿营兵驻扎于此地,但随着世事的变迁,东陵开始渐渐脱离清室的掌握,护陵大臣也名存实亡,不仅未能有效的保护陵墓,反而还串通外人,倒卖财物,就这样,东陵的破坏与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图全面挖掘偷盗,大发横财。
第二次北伐战争期间,清东陵附近地区有一个惯匪名叫马福田,此人不仅心狠手辣,还十分贪财,早就对东陵里的奇珍异宝垂涎三尺,后来奉 被国民 赶回老家,于是马福田便想趁乱做一笔“大买卖”,在探知到东陵地区无人看守时,他便伙同其他匪徒开始前往东陵盗宝。殊不知,螳螂捕蝉 雀在后,马福田要盗墓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驻防在蓟县的马伸桥,离清东陵仅一山之隔的孙殿英耳中,而他也决定抓住这个时机,把部队开到马兰峪附近,以 事演习的名义彻底封锁了该地区,在打垮了马匪后,孙殿英便决定撬开东陵,放手盗掘,并为转运盗墓所得的财宝,特地强征了30多辆骡马车。
清东陵被盗的消息传出后,孙殿英不仅背上了“盗墓将 ”的千古骂名,更挑起了满人的怒火,就连居住在天津日租界的溥仪等满清的遗老遗少也纷纷上告到蒋介石那里,要求严惩罪魁祸首,而此次事件便是民国时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清东陵盗宝案。既然说起盗墓,那么为何当年的孙殿英没有将目光放在历史更悠久的明十三陵上呢?
首先咱们先说孙殿英这个人,他是汉人出身,自称是明末时期的民族英雄孙承宗的后代,而明朝则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的王朝,所以如果他敢偷掘十三陵,那无疑是跟天下所有的汉人为敌,并且据历史记载,当年孙殿英在偷掘到了清东陵的宝贝之后,他还振振有词地“解释”说:“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我不得不报仇,孙中山的同盟会、国民 革了满清的命,冯玉祥用枪杆子去逼宫,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而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什么盗墓不盗墓,反正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由此可见,孙殿英心里十分清楚,如果自己对十三陵下手,那他可真就连借口都找不出来了。
说完出身,咱们再来了解一下明十三陵和清东陵的地理位置,前者位于北京的昌平区天寿山麓,此地靠近城区,如果贸然下手,势必会引火烧身,而后者则位于河北的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地广人稀,就连马福田这样的土匪都敢窥觊,何况是拥兵数万的孙殿英。 咱们再来说“财”,众所周知,明朝的 事实力虽然强,但经济能力却很一般,以至于在明末时期,皇帝还得求着百官“捐钱”来抵御农民 和清 ,而相比较于清朝皇帝的奢靡,明十三陵里出土的宝贝恐怕还真比不上清东陵,所以综合人、地、财三个环境来分析,清东陵才是孙殿英最“理想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