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里面有太监吗?没去过明十三陵的朋友肯定会说,你是在开玩笑吧!要说你给皇帝看守陵墓那倒是还有可能的,怎么可能埋葬在皇陵呢?其实您这么想也没有错,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太监在古代地位是很低的,没有什么地位,根本是不配葬入皇陵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就给一些银两,打发他们回故乡。
您也许会说,这不对啊!李莲英和魏忠贤不是就很厉害吗?权利很大,其实他们的厉害之处并不是来自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而是由于他们是离皇帝最近的一批人而已。如果让他们不高兴,他们就会在皇帝面前给你穿个小鞋,你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不信你去查一下,太监已经是阉人的最高称呼了,也可以认为是最大的官位了。达到太监这个称呼也是不容易的,他们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考验才能当上太监的。并不是阉割之后就能一步到位的,需要先在下边机构干活,得到好评和大人的赏识才有机会当太监这个称呼的。
所以,在理论上能叫太监这个称呼的人都是平级的。如果在皇帝身边非常得宠的话,别人会在前边加上一个字,叫大太监,以表达对他们地位的一种肯定。太监毕竟只是太监,皇帝一声令下,强如魏忠贤之流不也是乖乖自杀了吗?
上面说了这么多,那都是在正常情况下所发生的。但是明十三陵中的太监墓碑是一个特殊的事件,赶上了特殊的时期,这件事发生在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时期。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揭竿而起,建立了以西安为根据地的大顺政权。李自成率领一大批被他忽悠的农民直接就奔北京去了。在北京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出现了两种情况,达官显贵这类人听到农民起义了,马上收拾钱财连夜恨不得就跑。另一类人就是普通百姓,他们对李自成还有点盲目的自信,觉得李自成攻进京师后对他们是个好事。
崇祯皇帝显然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命令京师卫队驻守在城门外,城墙上布置了滚木礌石和红衣大炮,但是明朝好比癌症晚期的患者一样根本维持不了几天了。李自成所过之处根本不需要出什么力明朝的部队就已经投降了。没过多久居庸关也被拿下了,而且是投降了李自成,并没有对李自成的实力进行削弱。
居庸关一失守,京师的危险性就突然增加。李自成达到京师附近才遇到了像模像样的抵抗,等打到了昌平地区的时候,着实费了一点周折才将昌平拿下。拿下昌平后,李自成开始围困京师。崇祯皇帝只能干着急,派出去的信使几乎毫无意外地被李自成的人拦截个遍。
要说皇帝就是皇帝,演戏也是有一套。这时崇祯还故作镇定的上朝商量应对之策,但是众位大臣在绝对实力面前一个个哑口无言,根本想不出来什么对策。
这时候崇祯是真演不了,仰天大哭,你们这群废物,我养你们有什么用?但是他还不知道大顺军队已经打到城门楼子了,甭管看守城门的长官怎么做,士兵们就是打不起精神来,一心想着投降。这样李自成非常轻松地就进入了皇宫。
这时候消息可算传到皇帝耳朵里了,但是门口的当兵的都撂挑子了,皇宫还有几千宦官和内卫守护着皇帝。皇帝也不得不命令这些平日里瞧不上眼的阉人来抵抗李自成的军队。但是您想啊,这帮子阉人怎么能是天天干农活的农民力气大呢?再加上内卫这群人很少上战场,哪见过这样的场面?
农民军对里边的人说“你们快投降,否则等我们进去,就把你们赶尽杀绝”。这些内卫和宦官倒也配合,和农民军演了一出戏,他们将大炮里的弹药换成空包弹,表面做做样子给皇帝看。
农门军顺势夺取了大炮,反过来用这些缴获的武器对准城楼上的明军,打得他们鸡飞狗跳。这帮子宦官大部分都在想着如何躲避灾祸,完全没把崇祯皇帝的安危放在心上,只有王承恩一个人还在指挥着这帮宦官做着无谓的抵抗。
李自成为了减轻损失,想要派人进入宫中劝降崇祯皇帝,他派遣的使者来到了宫中,对先来迎接的宦官说明来意,宦官赶忙跑到皇帝面前对着皇帝说“皇上不用发愁”。崇祯皇帝一听来了精神头,赶忙问“爱卿你有什么良策”,宦官说“皇帝投降便是,不用害怕”,崇祯一怒之下将这个太监斩首。
崇祯皇帝大声呼喊群臣,这时候群臣都躲起来了,只有王承恩还在崇祯的身边不离左右。崇祯眼瞧着大势已去,不希望自己失败后妻子和女儿受到侮辱,便下令让自己的妻子自尽并亲手砍杀和砍伤自己的女儿。
王承恩陪着崇祯跑到煤山上,崇祯留下了绝笔书信,并对王承恩说道“承恩,你快跑吧,我要死了”,说完就在歪脖树上上吊而死,王承恩内心悲痛难忍,在对着崇祯尸体磕几个头之后也陪着皇帝共赴黄泉。农门军将崇祯的尸体抬进了他的妃子田氏的墓里边,后来清朝统治者为了忽悠明朝的百姓,简单地在明十三陵里边修建了崇祯的陵墓,并把王承恩埋葬在崇祯的墓前,让他一直守护者崇祯,十三陵里边的太监墓就是这么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