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陵神功圣德碑
明十三陵里有一个怪现象,除思陵以外,其他十二陵虽然都是明朝时建造的,每陵却都有一座“无字碑”。这是为什么呢?快来和小编看一看~
这些石碑为什么当时不刻文字?历史文献没有记其原因。清乾隆皇帝觉得此事蹊跷,在他御制的《哀明陵三十韵》中提出了疑问。他说:“明诸陵,唯长陵有圣德神功碑文,余俱有碑无字。检查诸书,唯徐乾学《读礼通考》载,唐乾陵有大碑,无一字,不知何谓?而明诸陵效之,竟以为例,实不可解也。”
其实,乾隆皇帝没有注意到,不仅十三陵中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十一陵都有一座无字的神功圣德碑,长陵院内的一座圣绩碑也是没字的。那么,各陵无字碑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是细加分析,我们会发现,各陵无字碑的形成是有不同原因的~
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陵前原来并没有神功圣德碑及碑亭,长陵第一进院落内也没有圣绩碑及碑亭。
嘉靖十六年(年)七月,世宗召大学士夏言等面谕:“前在陵工曾谕卿,独长陵有功德碑而六陵未有,无以彰显功德,今宜增立,示所司行。”但是,只为六陵增建神功圣德碑,世宗觉得还没有完全展示出他这位出身于兴王世子、帝系旁支的帝王对祖先的尊崇和孝思心理,又下令在长陵陵宫内为成祖修建了圣绩碑亭及石碑。竖碑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功德,彰显功德自然要通过对功德的陈述文字来表达。
嘉靖二十一年(年)五月,六陵碑亭及长陵这座碑亭刚刚落成,礼部尚书严嵩就上奏说:“查得成祖文皇帝圣德神功碑文乃仁宗昭皇帝御撰,今长陵等陵碑文,伏请皇上亲御宸翰制文,镌石以纪述列圣功德,垂示于万万世。”严嵩的请求是符合明代帝陵碑文撰写原则的。因为,早在朱元璋撰写皇陵碑碑文时就说过:“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所以,他废掉了洪武二年(年)翰林学士危素撰写的皇陵碑文,于洪武十一年(年)四月“亲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
此后诸帝以此为定制,成祖朱棣撰写了孝陵神功圣德碑文,仁宗朱高炽撰写了长陵神功圣德碑文,帝陵功德碑文出自嗣帝之笔便成了明朝后世帝王遵守的定则。
基于这个原因,世宗将兴献王坟升格为显陵,在显陵陵前建造睿功圣德碑亭,其睿功圣德碑的碑文就是世宗亲自撰写的。
世宗皇帝既然为父陵撰写了睿功圣德碑文,则新建的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碑文自然也应该由世宗撰写。但奇怪的是,碑文一事却始终不见下文,各碑竟都成了“无字碑”。
显然,七陵碑没有文字的结果并不符合世宗立碑的初衷。那么,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世宗立碑本意是要刻字的,但后因碑文的撰写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才不得不搁笔不写。
那么,对世宗来说撰写七陵列圣碑文难在哪里呢?
第一,是难在仁宗撰写的长陵神功圣德碑文早已赫然镌刻在长陵神道上的神功圣德碑上。且文长余字,将成祖一生的“功德”推崇到了极点。世宗要撰写出在颂词的水平上超出仁宗的碑文来实在是太难了。而且,新立一碑,文字、文意都要有新的创意,否则后世将如何看待这一碑文呢?
第二,就是世宗对献、景、裕、茂等陵的墓主情况缺少生动而有感受的资料。无论是朱元璋撰写的皇陵碑文,还是朱棣撰写的孝陵碑文、仁宗撰写的长陵碑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文字内容并不都是空洞无实的褒扬文字,而是又有概括评价,又有具体过程的描述,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的生平记录性文字。
但对世宗来讲,武宗是其堂兄,属于同一代人,孝宗是其伯父,情况也可通过老臣的追忆进行了解。因此,写出泰、康二陵碑文大概并不难。然而,仁宗、宣宗、英宗、宪宗诸帝的情况,对于世宗来说就比较陌生了。
当然,上述的“难题”,世宗或者可以打破常规,通过儒臣帮助“润色”加以解决。但是,世宗没有为列圣撰文,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原因。世宗虽然可以为成祖及仁宗、宣宗、英宗、宪宗诸帝撰写碑文,但却不愿为孝宗和武宗撰写碑文。
所以前面七陵石碑都没有碑文,后来的永、昭、定、庆、德五陵遂都跟着立起了无字碑。
以上就是为什么明朝十三陵有十二座无字碑的原因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