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许多雄伟庄严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这些建筑使用了各色各样的石材,既美丽又壮观。这些石材都叫什么名字?从哪里开采来的?成分是什么?怎么形成的?我国很多地方都出产大理石,产在云南省大理市的最有名,所以有“大理石”这个名字。
北京故宫汉白玉栏杆大理石很好看,花色品种也很多,汉白玉就是其中的一种。北京产的汉白玉驰名中外。汉白玉洁白细腻,光泽柔润,易于加工,是一种很好的建筑石材。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故宫北海的许多建筑,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都有汉白玉制的栏杆。纪念堂里的毛主席坐像,也是用汉白玉雕的。
汉白玉采石场汉白玉究竟是怎样生成的?汉白玉为什么洁白如玉?我们到北京房山区石窝开采场进行了调查。汉白玉是石灰岩在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压力作用下变质形成的。在九亿或十亿年前,北京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海水蒸发,溶解在海水中的碳酸钙慢慢沉积下来,后来经过地壳变动,形成了石灰岩。这是汉白玉的前身。
约在一亿年前,在汉白玉产地北边的石门村附近,地下的岩浆上升,接触或接近了石灰岩,使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重新结晶,变成了洁白的汉白玉。石灰岩的成分越纯,结晶越匀称,颜色越白。汉白玉形成的条件很难得,所以产地比较少。
石灰岩我们在石窝开采场调查,发现岩层的走向是从东到西,向南倾斜约15°。从开采剖面上可以看到,岩层自上而下共分七层。第一层是风化石和土壤,两米到三米厚。第二层是含铁较多的大理岩,有一米厚。第三层是麻砂,夹杂着有杂质的白色大理岩,厚度0.米。第四层是“窑子铁”,厚度1.3米。第五层是“元渣”,即优质汉白玉,质地细密,无云丝,适于做雕刻石材,大约30厘米厚。第六层也是麻砂,30厘米厚。第七层又是汉白玉,有一米厚,所以叫作“三尺厚”。可以看出,汉白玉是从第五层和第七层开采出来的。房山区高庄开采汉白玉,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北京古建筑所用的汉白玉,都是这里供应的。
开采汉白玉留下的矿坑汉白玉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通过访问,得到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我国新疆和田出产一种白玉,产于河床中,带有半透明的水色,叫水自玉;北京房山高庄的这种石料产在旱地山区,所以取名“旱白玉”,后来“旱”就演变成“汉族”的“汉”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汉代开始使用这种石料,所以取名“汉白玉”。
有一种大理石叫“螺丝转”,是九亿或十亿年之前在海洋中沉积成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里面含着低等藻类的化石。它的剖面上呈现许多圆环,十分美观。青灰色的一种叫青螺丝转。地下铁路前门站的墙面,就是用这种大理石镶成的。
含有贝类的大理石艾叶青也是一种大理石,也是九亿到十亿年前在海洋中沉积成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白云石和方解石,含有杂质。因为杂质分布不均匀,剖面上呈现艾叶似的花纹。它成层很厚,可以采成巨大的石材。故宫太和殿台阶上的大石雕,十三陵的石人石马,用的都是艾叶青。
艾叶青大理石首都剧场前厅的墙上镶着一种咖啡色的石料,这叫作老晚霞,也是一种大理石,主要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因为含有锰,所以带有红色。大理石还有芝麻白、黄金玉和绿金玉。芝麻白是灰白色的,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含有碳质和铁质。它在变质过程中,黑色的碳质集中,形成麻点。地下铁路崇文门站的墙面就是用这种石料镶成的。
老晚霞大理石绿金玉和黄金玉是绿色和黄色的泥质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粘土。这种岩石质地细致,磨光后色泽美观。它们产于昌平十三陵水库北面。西单商场和地下铁路前门站就有用这两种石材做的墙壁镶面。
绿金玉石灰岩关于不起眼的石头你还知道哪些趣闻可以在评论区里讨论。我们爱科学,大科技签约作者,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点点赞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