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盗墓你想多了三剥开盗墓的真相文藏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1/23
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

近几年来,盗墓题材的电影、小说广泛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许多玄幻情节也打开了无数人的“脑洞”,为盗墓贼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似乎这群人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他们生存的痕迹只是那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盗洞。话说,将盗墓的黑属性洗白,甚至美化这个行当,某些粉丝有没有考虑过历史的感受?为此,我们专程从网络讨论中搜集了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对比作家与编剧创造的人物形象与情节,让我们一道来将现实真相剥开。

问:盗墓贼都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盗墓?

艺术形象:无论是《老九门》中帅得一塌糊涂的佛爷和二爷,还是《盗墓笔记》中的天真烂漫、一心为了将国宝交给国家的无邪,在荧屏上都是令人崇拜的对象,他们盗墓是为了正义。

答:从古至今,盗墓这个职业都是避不见光的,现实中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民国时的孙殿英等,有的是为财,有的是为了复仇。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盗墓,对帝王陵墓破坏极大,许多珍贵文物都遭到了破坏,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至今没有出现,史学界推测就是被盗掘昭陵的温韬撕毁。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帖。

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现实中的盗墓者身材适中,眼神飘忽,多在夜晚出行

问:真那么神通广大吗?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盗墓的?

艺术形象:张起灵,外号“闷油瓶”,小说《盗墓笔记》的灵魂人物,一出现就给所有人安全感与希望,几乎无所不能,他数十年间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容貌,据说他的血是麒麟血,能够惩治僵尸。

答:真实的盗墓者并非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寻找墓葬,对技术、文化程度的要求并不高,除了从史书、地方文献、民间传说中寻觅古墓的踪迹,更多是实践中总结并代代相传出来的经验。

盗墓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望、闻、问、切”四字诀,像中医学把脉看病一样。自古贵人多喜择风水宝地而藏,“望”是望气看风水为首要因素;“闻”即嗅气味,有经验的盗墓者能从土质的气味来判断年代,但有此术的人属凤毛麟角;“问”就是踩点,在目标地附近与长者老人交谈,获取古墓的位置和信息等;“切”即把脉之意,第一层意思是切准棺椁的位置,第二层则是指凿棺启盖后,细致准确地从死者头上,经口至肛门,最后到脚摸取宝物,没有遗漏。

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的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通常以开荒种地为名,在墓葬周围种上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掩盖其一两个月的盗掘活动。更有甚者则在墓边盖间房子或修假坟,通过挖地道入古墓盗取财物。21世纪的盗墓贼也“与时俱进”,他们会定向爆破技术,有GPS定位仪、探测仪、防毒面具、强光手电等,一套设备高达十几万元。

问:黑驴蹄子是倒斗神器吗?

艺术形象:传说中,“黑驴蹄子”对付发生尸变的僵尸有奇效,因黑驴蹄子中有某种绝缘的物质,与僵尸体内的生物电相冲,将黑驴蹄子塞进僵尸口中,如同在僵尸口中加了一个屏蔽器,所以下墓必须携带。——《鬼吹灯》章

答:在古代,驴蹄子是传统的秘方用药之一,人们将其视之为强身长生的灵丹妙药和上佳美味。民间有一种“还魂汤”偏方,产妇在难产或是产后昏迷时,用未见过光的驴蹄子熬水喝下,传说可以救命,且立即显效。但“黑驴蹄子”为何能与盗墓联系到了一块儿?这可能与一个人有关—张果老。张果老最著名的形象就是倒骑毛驴,有人迷信其毛驴的灵性就在其四只足上,可以夜行而不迷路。所以,作为黑夜出活儿的盗墓者,心里有一种欲求,希望借驴脚而发财,不至于因迷路而失手。

另一个原因则是盗墓者迷信张果老身上的“神力”。《旧唐书·方伎列传》里便有江湖术师张果,排列在袁天罡、孙思邈等一批唐代风水师、药师之后。传称,“张果者,不知何许人也。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时人传其有长年秘术,自云年数百岁矣。”正因为传说中张果老料事如神,通古今,还擅风水术,如此神通广大,盗墓者才把他视为护庇神灵,希望靠他的神灵指点,能探到陪葬丰厚的墓穴,盗掘出宝物而发家。

由此可见,这些臆想出的辟邪之法是迷信而已,如糯米拔尸毒,麒麟竭能驱逐尸虫等神话色彩的部分都是小说杜撰。

问:洛阳铲作用几何?

艺术形象:主人公遁地潜海,在一座座古墓中寻找无价珍宝,下斗(即进入古墓)探险刺激无比。洛阳铲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工具。如果你不知道,那只能说明你不是这些作品的“真爱粉”。

答:民国初年,由于陇海铁路洛阳段的开工建设,洛阳邙山地区发现了很多古墓,刺激了外国人、本地官僚和洛阳乡民们猖獗的盗墓活动。洛阳乡民在明代盗墓工具铁椎的基础上,将其改良成了一种半筒形的长柄铁铲,由于方便携带且实用性强,洛阳铲被盗墓者广泛使用,被后人称作“洛阳铲”。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含物中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将此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各地的考古队在正式发掘前都要先用洛阳铲进行勘探,确定发掘范围,初步了解遗址的时代和性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这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问:“鸡鸣灯灭不摸金”的行规是真的吗?

艺术形象:在电影《寻龙决》中,“鸡鸣灯灭不摸金”这句话火了。人点灯,鬼吹灯,传说人身上有三团阳火,一团在头上,两团在肩上,火一灭就元神俱毁。据说,盗墓贼在盗墓时,需要在东南角点一盏灯。如果墓里的死者不愿意让你拿走他的东西,就会把灯吹灭,是一种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协议。

答:乍一看这种解释,似乎有那么点儿意思,但是在当今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很难说服众人。对于这个说法,真正的盗墓贼或许会说:“扯淡”。墓穴都是长期封闭的,特别是成百上千年前的古墓,在进入深达十几米、几十米的墓穴后,如果连灯都点不着了,或是点着后又很快熄灭了,说明墓中严重缺氧,不可久呆,得赶紧上来。除了氧气稀薄外,还会有瘴气,很容易中毒,许多专业的盗墓贼进入墓穴,一般都会戴有口罩或防毒面具。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在东南角点蜡烛呢?从风水五行学说讲,东南方向的青龙朱雀为吉;从八卦里讲,风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坐北朝南属正局,吉位在东南位,阴宅墓穴修建亦不例外。这大概出自自古那些专业盗墓者遵循五行八卦讲究,以防不测。

问:会遇到尸身不腐的“粽子”吗?

艺术形象:“粽子”是“行话”,指墓里保存比较完好,没有腐烂但已经尸变的尸体,摸到“大粽子”就是碰上麻烦了。除此之外还有以尸体为食的尸蹩、护卫古墓的血尸等各种危险生物出现,情状恐怖却让读者们欲罢不能。

答:古墓是死者阴宅,尸骨是必然存在的,但一般的尸体存于一个月以上就开始腐烂了,古墓出土之时基本都是白骨裸露,不仅现实的盗墓中未见传说中的“粽子”,古时也未见有此记载。

不过,尸身不腐的现象确实存在,且不止一例。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汉朝马王堆墓横空出世,令人震惊的是辛追夫人的尸体仍保存异常完整,皮肤仍有弹性。造成马王堆辛追夫人不腐之谜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深埋,一个是密封。根据湖南的地理环境,地下8米以下的土壤有恒温恒压恒湿的特质,其次尸体用四座棺材呈阶梯式摆放,用木炭、白膏泥、夯土和封土作为密封材料,有效起到真空、无菌的作用。

问:“摸金校尉”又是怎么来的?

艺术形象:因为小说《鬼吹灯》的大热,摸金校尉这个词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在相关题材的影视剧中,摸金校尉的人设更是有男有女,颜值高不说,临危不惧的“主角光环”更是让不少人看得热血沸腾。

答:要说这“摸金校尉”,古时确有其职,据明确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门研究、执行盗墓,曹操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专业的盗墓者。

据说,在曹操打天下之初,为了筹集军饷,想到陪葬甚丰的王陵,便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为保证盗墓的成功和收成,有几十个人专门负责,打到哪盗到哪,哪座陪葬多盗哪座。

曹操盗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砀山王墓,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构建规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称“天下石室第一陵”。史上具体记载了曹操的盗墓行为,在陵墓打开后,他亲临现场,指挥取宝。《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可见盗得财宝之巨。

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掘墓,盗墓都是一种罪过。曹操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他生前提倡薄葬、秘葬。以至于去世后的曹操最终葬在哪里?至今仍让考古界困惑。

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