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其一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
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米,石像生32对,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二明中都鼓楼
.明洪武二年(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然而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
其三禅窟寺
禅窟寺景区位于安徽凤阳县城南25公里处,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总面积8.5平方公里。分为洞内、洞外两大景区。两大景区内共有三峰浮玉、禅窟寺、顿悟亭、仙迹游踪、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野林寻趣、塔林怀古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
整个景区山势群峰奔凑,绵延起伏;山下幽谷深邃,溪流潺潺;山间花香鸟语,藤树缠绕;山上流云雾海,岚气缈弥。寺庙亭阁掩映于浓荫翠盖之间,颇有“深、奇、幽、秀、野”的特色,“深山藏古寺”的韵味。
其四龙兴古刹
龙兴古刹,在安徽省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
年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初建之时,规模宏大,占地.5亩,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太祖洪武实录》载:(龙兴寺)佛殿、法堂、僧侣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加之朱元璋御制龙兴寺碑文,御书“第一山”碑,更加增加了龙兴寺威严。当时有人描写这里是“梵刹西连万岁山”,“梵王宫殿屹浮寰”。
龙兴寺经过余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察其遗址、布局仍森然壮观,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构件足可以证实其当年的气势、规格和规模。殿外四口硕大的铜锅,传为寺僧做饭所用,不难想象当年寺僧之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古槐,枝丫纵横,为古寺增辉;殿内陈列有明代铜罗,铜铸幽鸣钟,为皇家寺院的见证
其五韭山风景区
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南部山区,是一处集青山、绿水、秀湖、奇洞、迷谷、古寺于一体,以观赏湖光山色、溶洞奇观、迷谷殊景,凭吊遗迹遗址,开展水上游乐、森林度假等内容为主的风景区。韭山又名九山,亦称鸠山,因地暖多野韭而得名。
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大别山余脉,地貌以丘陵为主,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公园总面积55平方公里,包括国家AAAA级景区狼巷迷谷、AAA级旅游景区韭山洞和卧牛湖三大景区
其六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安徽凤阳县城东南30公里处,面积约9平方公里,距合蚌公路20公里、合徐高速25公里、蚌宁高速50公里京、沪铁路42公里,交通便捷。景区分为古刹礼佛和迷谷探奇两大主题。其主要景点有:禅窟古刹、禅窟洞天、玉泉净心、摩崖石刻、谷中黄山、天落石、狼牙巷、瘦人谷、响石谷、千层岩、摩腹巷等五十多处。
内在文化繁多
其一凤画
凤画又称龙凤画,是安徽凤阳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源于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凤阳凤画经历代艺人不断创造,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传统艺术风格和陈式,其凤凰造型必须是“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聚集了百鸟之长。在绘制技法上,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并吸取了工笔花鸟画的勾线敷色技法,又兼蓄年画通俗画风,有“五彩、素彩、水墨”的色彩表现手法,能做到雅俗共赏。
凤画的题材很多,其中有: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带子上朝、五凤楼、龙凤图、凤撵麒麟、百鸟献寿、四扇屏等传统佳作,故深为广大群众喜爱。
据《凤阳县志》记载,凤阳兴起凤画和朱元璋当皇帝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说明朱元璋做皇帝乃是“天意”,有人就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编造出“凤阳南乡朱元璋母亲的葬身处,在明朝开国的年前,曾降落过一只凤凰”的神话。后来民间绘画艺人根据传说中的凤凰的起落形态,创造了凤凰美妙多姿的艺术形象,这便是凤画的起源。
其二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是安徽省凤阳县的曲艺。又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是安徽地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年,凤阳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其三凤阳楼西回民锣鼓
楼西回民锣鼓历史悠久,约形成于清乾隆二十年(年),是从凤阳锣鼓中脱颖而出的新支。主要乐器有花鼓一个,大锣1至2面,大镲1至2副,小镲1副,云锣1至2面,镗锣10多面,另配有一只五六尺长状如唢呐的长管铜号,俗称“尖子”。演奏以鼓为主,鼓手在乐队中起指挥作用,其它乐器如众星捧月各显其能,相随相伴,节奏分明,热烈奔放,产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回民锣鼓擅于演奏民间传统曲牌,主要有《大十番》、《小十番》、《小五番》、《老五番》、《十八番》等。
凤阳县府城镇楼西街是回民较为集中的居住地,锣鼓班子成员全部由回民组成,锣鼓技艺主要靠家族口授手教传承。年,被滁州市批准为市级非遗项目。年正式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四凤阳民歌
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是凤阳民歌重要组成部分。在明初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凤阳民歌得以历史性更新和跳跃式发展,随之闻名中外。最早以文字形式记录凤阳民歌,见明嘉靖万历年间周朝俊《红梅记》传奇。凤阳民歌具有广泛的平民性,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社会下层民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以凤阳花鼓为载体的《打花鼓》等曲目,对我国许多曲种的音乐唱腔有着重大的影响。明初以后,凤阳民歌随着移民四处乞讨卖艺而响遍华夏的大江南北,尤以江南、北京、山西为多。据史料记载,除新疆、西藏外,我国其他地区都飘荡过凤阳民歌的旋律。
清末以后,时常流传的凤阳民歌达多首。二十世纪初,凤阳民歌是当时步入唱片的民间艺术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10多首曲目被灌成唱片,风靡一时。其中,金嗓子周璇演唱的歌曲《凤阳花鼓》唱遍神州大地。
凤阳民歌除娱民的功能外,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时政有着重大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安娥编词,任光作曲,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传唱一时。年前后,为配合当地中心工作,凤阳人民创作了大量的为时政服务的新民歌,如:《五骂蒋介石》、《土改号子》、《送郎参军》、《五更治淮》
我是港生小编,今天给大家就介绍到这里,如果想跟着港生一起游遍天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