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采用科学考古方法主动发掘的皇陵。
年考古队带着探铲在长陵周围勘察,意外发现了定陵入口。
5月,考古队沿着发现的入口处正式开始挖掘。第一天没挖多久,就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发掘工作看起来异常顺利。果然,挖着挖着,不久又露出了一个大门。然而考古队为了保护陵园内的古树,并没有继续挖下去,而是开挖第二条探沟,然而这个决定也让考古队员根本没料到,整整一年后,他们才见到地宫大门前的金刚墙。9月中旬,工作队挖到了一个神秘的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然而有些考古队员提出质疑,这块看似“指路牌”的石碑会不会是通往陷阱的“迷路石”不过,考古队负责人反而心里已经有了谱。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而修建时皇帝皇后都在世,工匠们为了以后能迅速找到位置,会偷偷留下标记。很快,与第二条探沟垂直的第三条探沟开挖。直到年4月,考古队终于看见了地宫入口的——金刚墙。
传言定陵一出土,天空中电闪雷鸣,守陵的石兽历经百年都安然无恙却在此时被雷劈了一个,甚至还有两个守陵人被雷电劈死。
但是据媒体报道,6月的一场暴雨,直接导致发掘现场就发生了塌方事故,金刚墙上方宝顶上的大片黄土塌陷,“圭”字封口和金刚墙都被黄土淹没,此事过后,工作队不得不重新清理石隧道。
据说当金刚墙被打开时,考古队找了一只“公鸡”来探路,但是也有人说当时只是提议,实际上是考古队员迫不及待跳进了墙内,真实的细节已经无从考究。
没有发现传说中的机关、暗器,但难闻的气体却很浓,面对第一道石门,考古队最初无计可施,终于从一本古书记载看到的“拐钉钥匙”照葫芦画瓢做了一个这才打开了地宫的大门,正式开展地宫考古工作。
这实际上也是考古队员第一次亲眼目睹古代皇帝陵墓内部的真实情况。
定陵地宫有前、中、后三殿组成,考古队员在后宫深处看到了三口棺椁,中间的那一口是神宗朱翊钧的,左边的那口是孝端皇后的,右边的是孝靖皇后的。帝后的棺椁均施朱漆,椁用松木制成,棺由楠木制成。椁大都腐朽倒塌,万历帝和孝端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后的棺木可能由于迁葬的缘故,已腐朽得难以复原。
传闻万历皇帝的尸骨棺椁中成北斗七星的形状,这让人匪夷所思,有人认为,古人很讲究风水,而北斗七星辟邪,这样的葬法可以让子孙后代永远平安。
另外也有人认为“北斗七星”是帝星所在,所以采取这个姿势意味着皇帝去北斗七星上住了。
遗憾的是,由于人们的无知,金丝楠木棺椁竟然被扔到了山沟里,离奇事情也就此拉开帷幕。
棺椁被附近的村民捡到,一对老年夫妇将其打造成自己的用的棺椁,结果刚将棺椁打造好,两人便一命呜呼了,不到半个月的事件;而另外拾取了材料的村民,家中儿女竟有四人死于棺木之下,唯一的男孩也在高中毕业后死于棺木之上。民间也有着这样的传言:皇帝的东西是不能乱碰的,没有那种享受的福分,会搭上自己的小命。
明十三陵的定陵,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进行发掘的陵墓。
通过考古专家的挖掘,定陵共有文物多件出土,更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但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保护技术,这些每一件都堪称精品的专为宫廷织造的衣物和丝织品,在发掘出土后就全部被氧化了。
有关部门立马下达了一份停止一切对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才阻止了更多劫难的发生,随后也形成了不主动挖掘帝王陵的政策。
年9月30日起,定陵博物馆才正式宣告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
然而到了年8月一天,定陵博物馆大门前的广场上,一大群红卫兵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砸烂后付之一炬。考古学家们精心发掘并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拼合完整的三位帝王、帝后的尸骨,从此不存。
据说在焚毁的时候,万里无云的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间而下,浇灭了燃烧着的万历帝后遗骨。那些参与焚烧的红卫兵,也都下场凄惨。
这些怪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就连参与挖掘的人也一样不得善终:定陵主要负责人自杀了,负责指挥现场的飞机失事了,就连拍照的摄影师也上吊了。
今天,定陵已成为北京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50年代定陵考古挖掘纪录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