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赏千年国宝,看万年化石,游湖北省博物馆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3/9

本人对古代建筑,历史遗迹一直比较感兴趣,所以出差每去一地,有时间的话都要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因为这是最直接、最省力了解当地历史风俗文化的地方。每个博物馆都汇集了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特色文化与民俗。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发祥与发展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曾经鼎盛一时的大国,其文化影响深远巨大,一直绵延至今,因此来到武汉,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定要去的地方。

和我去过的其他省博物馆相比,湖北省博物馆确实是一个值得一看的地方,因为里面的馆藏精品比较多,特别是国宝级文物众多,绝对会让你不虚此行。

湖北省博最知名的四件镇馆之宝分别是:曾候乙战国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郧县人头骨化石。下面随我一一欣赏:

曾侯乙墓

湖北随州发现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大家都有了解,这个在历史课本中都学过,文献表明,周王姬姓,西周早期周王封同姓诸侯国在汉水以东地区,随国是最大的姬姓诸侯国,考古发现,包括今天湖北随州、枣阳、京山、襄樊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带,出土有西周到战国时期的“曾”字铭文青铜器,表明这里是一个名叫“曾”的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名不见经传的曾国,一直是个谜。

曾侯乙墓的发现,证明曾国与随国的国力相当,地望相同。曾国很有可能就是周人封在汉东之地的姬姓大国随国。

九鼎八簋

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它位于湖北随州城郊擂鼓墩,共出土礼器、乐器、漆器、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余件。

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和编钟、编磬为主的礼乐器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以及人们对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书写了二十八星宿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春秋战国之交是青铜技术发展的巅峰期,制作复杂,精美的尊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尊盘共饰龙84条,蟠魑80条,造型美观,极尽奢华。

铜鹿角立鹤,想象的吉祥动物,由鹤身、鹤腿,鹿角、底板四部分组成,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神兽,此物鹤鹿合体,出土时置于主管之东,是一种沟通人、鬼、神的灵媒。

联禁双壶,国宝级文物,盛酒器

大尊缶,共出土两件,分别重达.5和公斤,是目前最大的青铜酒器

铜鉴缶,国宝级文物,中国古代最早的“冰箱”,缶内盛酒,鉴和缶之间的空隙放冰,先秦时期的发酵酒容易变酸,冰冻则可保持酒的清醇。

绘有二十八宿图的木衣箱,衣箱盖的中央写着一个篆书的“斗”字,即北斗七星,斗字通过笔画延长与二十八星宿相连来提现二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这种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这幅图的观测时间是公元前年的农历大年初三傍晚。二十八星宿图表现的“斗转星移”的关系,只有在维度偏北的黄河流域才能观测到。

曾侯乙编钟,镇馆四宝之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伟大创造,曾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长钟架长CM,高CM,短钟架长CM,高CM.最大钟高.3CM.重达.6公斤,总重约公斤。为打击乐器,每件钟均具备“一钟双音”的特征。全套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越王勾践铜剑,天下第一宝剑

剑身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篆书铭文。凡是能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人,都多少会知道吴越争霸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两千多年后在湖北出土的这柄宝剑为我们提供了实物的佐证,它就是越王勾践曾经佩戴过的宝剑。令人惊叹的是,当考古人员首度开箱亮剑,一把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并且锋利无比,20多层的复印纸,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我曾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了这个场面)。剑身上铭刻的八个鸟篆文字,经过郭沫若、唐兰等中国顶级文字专家鉴定,确定是“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它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剑锋,已经有些发乌,失去了刚出土时的青光。但它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锋利的刀刃,依然让我们叹为观止。

郧县人头骨化石

早在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郧县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多地区进化论”提供了新证据。

郧县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于直立人类型,使用的石制工具以汉水江滩的砾石为原料,多用锤击法加工。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瓷质地优良,花卉、走兽、戏剧故事、人物等皆跃然瓷上,漂亮悦目。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十分珍贵。在年7月英国伦敦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名为“鬼谷子下山”的中国元青花罐拍出了折合人民币2.3亿元的天价,至今还让业内津津乐道。

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年出土于钟祥市郢靖王朱栋墓。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该梅瓶腹部绘有四副古代高士图,分别为“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该梅瓶的造型、胎质、釉色、纹饰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元青花特征,并与传世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相互印证。

明朝梁庄王墓

湖北省博物馆还陈列了明朝梁庄王墓的出土文物珍品,以金、玉器为主,金碧辉煌,熠熠生辉,也非常值得一看,从中可以一窥古代皇亲国戚的奢华生活。

明朝梁庄王朱瞻垍(ji),明仁宗第九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册封为梁王,正统六年薨,享年30岁,葬喻屏山(今湖北钟祥长滩镇龙山坡)。梁庄王墓年至年初,先后三次被盗未遂,年4月,由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是朱瞻垍与魏妃的合葬墓,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余件,出土文物各种镶嵌的宝石有多颗,是中国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等级最高的一次,随葬物品的丰富与精美仅次于明十三陵中的定陵。

展出的金镶宝石带带銙、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金镶宝石绦环等,其上镶嵌的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金绿宝石猫眼、石英猫眼等宝石近百颗。在金镶宝石帽顶上,镶嵌一颗约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是目前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据初步统计,墓内的随葬器物共计余件。

其中金、银、玉器和珠饰宝石有余件粗略计算,这些珍宝所使用的金量达到16公斤,用银量达到13公斤,用玉量达到14公斤,出土的宝石多颗,它们保存完好,灿灿生辉,可谓金玉满堂,珠光宝气。

总得来说,湖北省博馆藏文物丰富,珍宝珍贵文物众多,非常值得一看,通过审视欣赏古代中国先民的祭祀、生活、装饰物品,可以让我们对几千年来中国灿烂的文化有更多的想象和了解。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还真切体会其中的感觉,还是亲自去参观更有体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