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位于延庆东南部,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走六环转G7到达十三陵,沿昌赤路盘旋而上便进入了大庄科乡。因偏居于京西,走进这一带机会非常少。近几年年票所列景点含优带略,不知这莲花山境况如何。闲来无事又不能远行,无论优略走过便见分晓。
延庆三面环山,植被茂密。由昌赤路下行,在万绿丛中一山独白。远观裸露的花岗岩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壮丽美观不愧莲花之称。
莲花山有内外两个停车场,外部停车场设施齐全大概因游人少而基本关闭。从检票口至内侧停车场约一公里,免去了游人无畏的徒劳。
景区分为两条线路,东线走山谷,西线走山梁。东线主要有“流壶飞瀑”“脱俗洞”等景点,西线则步步欣赏奇石逐渐走向主峰。
主峰这朵巨大的莲花,每转一个角度呈现出不同的画面。面对不断变化的花形,人们忘情的拍摄,捕捉每个角度的形态。
裸露的岩石上可见大小不一的凹陷坑洼,是壶穴还是冰臼要靠专业人员定论。山下的白龙潭又因冰臼与壶穴引起了争论,外行人不知有多大区别。
大自然造就了奇形怪状的岩石,或人物、或动物仿佛有了生命。
景区有个“孔子拜山”景点我错过了,但这宽袍大袖、双手叠胸不是在拜山吗?
莲花山主峰海拔米,山虽不高但陡峭难行。好在景区设有牢固的钢管栏杆,即可做安全支撑,又可借力而上。一夜风雨过后,京城上空乌云满天,凉风劲吹暑期顿消。登上莲花山湛蓝的天空纯净无比,都说人品好才能遇好天,套用这句话有点不自量了。
登顶的过程依旧在欣赏大小不一的奇石,或斜倚、或独立,或昂首问天,或俯瞰山下,饱览而未觉疲劳。
峰顶地势狭小,一座瞭望塔占据主要位置。
另一侧钢管围栏,似有华山揽胜泰山观日感觉。远望燕山巍峨苍茫,近观长城蜿蜒如带。
主峰下有古建遗址一处,墙体的条石与长城石近似。
莲花山传说为八仙住所之地,半山有钟离庙,山巅一侧有会仙台。可惜山壁临空,凡夫俗子无胆登临。
莲花山主峰周边有条循环路线,无奈愚人理解差为找天井徒劳登两次主峰。两侧的线路各有优点,南侧一线盘旋而上,北侧一面临绝壁而上。上图这处铁梯,一般人均需侧身而过。
莲花山天井是我此行的重点目标,从古建遗址下转过几个弯来到这,裸露的岩壁一排排钢钎连接生锈的铁链。可能出于安全考虑,又增加了一排钢管栏杆。
钢管栏杆内有人工凿出的深窝,供往来踏足之用。
天井是主峰北侧岩体产生的一处凹坑,几十米深几十平米方圆只有临壁一侧开口,这本身便可称为天坑。只是天坑内树木茂盛,无法拍下全景,但三面岩壁均能见到水流冲刷的沟痕。
水流常年冲刷,天坑冲出一处豁口。紧邻豁口处,由于水流的冲击力大冲刷出一个井式深坑。这个深坑,才是真正被认作的天井。
据说天井边岩壁刻有“八仙留井八仙走”摩崖石刻,只是石刻具体在哪没有标明。壮着胆子在天井边反复了望,最终也没见到摩崖石刻。您从照片中看出来了吗?那就麻烦您告诉我一下。
钟离庙坐落在主峰半山腰偏南,是延庆区级文保。
一位当地老乡正在山门内烧纸,火星四溅烟灰飞扬。直接贴在了我的镜头上。问起天井石刻,老兄说我没上去过也没见过。说起这钟离庙,老兄还是比较了解,旧有的聚仙台,寺庙经过维修。
从钟离庙沿山谷下行,为的是观赏几处景点。山谷两侧也属于花岗岩山体,有很多处可供观赏的岩石景观。但限于山谷植被茂密,很多景观无法欣赏。所谓的“脱俗洞”并没有脱离庸俗的套路,所谓的洞并不是洞。
最寄希望的一处景点“流泉飞瀑”,多少有点使人失望。上游的一处小水坝拦住一点山水,似珍珠般滴落在山体岩壁。有点类似松山的百泉瀑”,没有那样大的期望值。
没走过西藏朝圣之路,草沿也是眼里的天路。没登过五岳之一的华山,莲花山也可成为心中的小华山。莲花山更似故热带藤蔓花卉龙吐珠“,巨大的莲蕊之上还盛开一花心之蕊。
莲花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可供开发的地域绝不止眼下的6平方公里。适当修剪一些影响景观的植被,会增加更多可供欣赏的岩石景观。适当增加一些投入,对景区做出恰当的设计,北京华山的名声会越来越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