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封闭养老院天的钱理群教授到场
8月15日,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举行了一场人文论坛,主题围绕“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展开。这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洪子诚提出的新议题,也是他新著的书名。
由于疫情影响,好几位老师只能在线上参加会议,可喜的是被封闭于养老院中天的钱理群教授得以来到现场。83岁的钱教授进门时,已经落座的洪教授几次欲起身相迎,与会师生更是集体起立鼓掌迎接。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洪子诚学术作品集”的最新一本,收入了洪教授近年写作的16篇文章,围绕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及俄苏文学,也包括英法等国的欧洲文学以及亚非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始终在世界文学的参照中定位自身。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方面,无论资料的搜集整理,还是深入研究的开展,都还存在欠缺。
近年来,洪子诚每一部作品的面世几乎都会引起很大的讨论,而他在年过八旬时爆发出的强大创作力更是令人叹羡。
在这本新著中,洪子诚提出的“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这些研究将极大地拓展当代文学研究视野。在研究中,洪教授没有局限于史料整理,而是从重要的史料文本、理论文本的重读出发,探讨了诸多重要的当代性文艺问题和思想问题。
在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看来,洪老师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思路,打破了学科的区隔,打破了中国与外国的二元框架。
基于洪教授这本书打开的视野,会议主办方在邀请嘉宾时同时考虑了中文系和外文系学者,希望大家对共同的问题进行交流,继而再形成新的视野。
“说出了我们这些人的责任以及我们的局限”
洪子诚教授在主旨发言中首先提到书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书名,“《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口气太大了!如果换一个书名,我建议用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洪教授提出的书名是《与〈臭虫〉有关》。
全场被洪教授的开场白吸引,只听他解释:“《臭虫》是苏联马雅可夫斯基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剧本,在中国好像影响不大,但是我很感兴趣。因为这个剧本联系到苏联和中国,也延续了三个不同的年代。田汉年写作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受过它的一些影响,另外21世纪以后孟京辉也有一个改编的同名剧本,标明向马雅可夫斯基致敬,所以说这个剧本是三个年代的延伸。而且我觉得改成《与〈臭虫〉有关》能增加出版社的销量。”
洪教授对新书所显示的体系性不大满意,认为大多是个案研究,而且分量不均,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他自陈是不会做体系研究的人,还比较年轻的时候写过整体性论述文章,岁数大了却越来越不敢写了,“比较年轻时”指的是60岁左右。但令其聊以自慰的是,选择的个案尽量联系到更大的单位,所谓更大的单位就是时代思潮或一个时期的重要问题等。
说到遗憾之处,洪子诚自言缺乏做书的客体条件,因为所读的外国作品是中译本,数量和涵盖量都过窄;另一个遗憾就是外语不好,所以出现资料收集上的大困难。虽然大学时学过两年俄语,曾经也达到能够用字典阅读原版的程度,“但现在我连俄文字母都念不出来了,英语也不行,这些是我这个研究所碰到的困难。”
谈到对于这本书写作方法论上的一些想法,他提起几年前在首师大文学院的一次讲座,题目也是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讲座结束后一个人找到他说:老师您的方法不是比较文学的准确方法。洪子诚说:“我确实没受过比较文学的训练,也没有认真读过比较文学的教科书,我的重点还是中国当代文学,就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83.html